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我是川剧的女儿”——记川剧表演名家沈铁梅

2009-04-18 11:3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晓磊 张琴
沈铁梅出生在京剧世家,父亲是著名京剧演员。

在传统戏曲正被认为“边缘化”“小众化”的今天,一个美丽的重庆女子正在给川剧带来世界声誉。

她把多种新唱法融入川剧,被称为是“川剧声腔状元”;开创用交响乐伴奏川剧传统戏的先河,成为川剧史上举办个人交响音乐演唱会第一人;与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将川剧以特别的形式展示给欧洲听众,让原本难懂的“蜀调川音”赢得各国观众的掌声……她就是著名川剧演员、重庆川剧院院长沈铁梅。 

“我曾经无戏可唱,想过放弃川剧”

记者眼前的沈铁梅,美丽大方,热情直率,很难让人联想起她舞台上的角色:狂野泼辣的民女金子、单纯执著的李亚仙、聪慧机敏的貂蝉……

作为川剧的领军人物之一,沈铁梅却表示,自己从小并不喜欢川剧,后来的艺术生涯也非常坎坷。

沈铁梅出生在京剧世家,父亲是著名京剧演员。由于环境熏陶和过人的天赋,小铁梅二三岁时就可行腔落板地唱京剧唱段。但机缘不巧,父亲出于多方考虑,决定让女儿学川剧。“父亲告诉我,练了川剧就不许再唱京剧,唱一次就揍你一次。” 她后来的艺术成就,可谓是一只“强扭出来的甜瓜”。

沈铁梅的求艺之路非常艰苦。1988年,23岁的沈铁梅来到北京,和全国高手们角逐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她住在北京灯市口15元钱一晚的地下室里,吃的最好的一顿饭才2.8元钱。但在比赛舞台上,她却以精湛的表演轰动全场。

夺取梅花奖之后,沈铁梅并没有一炮而红,而是又经历了一番挫折。之后七年多的时间里,她无缘重庆市许多重要演出,逐渐到了没戏可唱的地步。“那几年里,我做过生意,唱过歌,也认真考虑过不干了。但对川剧的热爱让我坚持了下来。”

终于,她迎来了再次展示自己的机会。1994年,她在成都举办了个人川剧演唱会,大获成功。2000年,她凭借在名剧《金子》中的精湛表演,再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沈铁梅终于就此绽放。

“谁说川剧土?我唱就不土”

川剧演唱用的是川言蜀语,地方特色浓厚,虽然是重要传统剧种,但每当锣鼓一敲、帮腔一响,便常让外行人感觉“土气”。面对质疑,沈铁梅哈哈大笑:“谁说川剧土?我唱就不土。”

事实上,沈铁梅小时候也觉得川剧“土”,认为川剧的锣鼓、声腔都不悦耳。在此后的艺术生涯中,沈铁梅一直在对川剧进行雕琢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她最大的创新就是川剧声腔。“小时候有老师传授高腔,一味求‘高’,并不好听。我当时就想,即便是高腔也可以不这样。” 沈铁梅用川渝方言唱戏,又借鉴其他戏曲的吐字方法,以科学的方式发声。她的高腔高而不乏柔美,富于变化,不管是“原生态”的川剧高腔,还是改良过的唱腔,都让人感觉优美动听。

在戏曲创作上,她也破旧立新。在把川剧传统名剧《绣襦记》改编为《李亚仙》时,沈铁梅和同事们一改传统戏曲惯用的“大团圆”结局,将其大胆变成悲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名剧《金子》改编自曹禺的剧本《原野》,原著中的次要人物金子变为主角,是用女性的视角重新诠释的一出悲剧,演出取得了震撼人心的效果。重庆川剧院的《金子》在商业演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在国内外已经演出近300场,成为川剧界最大的惊喜之一。

“让川剧传承下去”

沈铁梅说,自己入行时,川剧正在走下坡路,重庆不少剧团都解散了。“下乡演出时,一位老农民说自己十几年都没听到川剧了,我忍不住流了眼泪。”

为了振兴川剧,沈铁梅一直下大力气包装、推广川剧,培养川剧人才。她说:“我是川剧的女儿,有责任让川剧传承下去。”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多次提交议案、建议,提出应加大力度传承传统戏曲文化。前不久,沈铁梅领导的重庆川剧院还选拔了一批新成员,作为传承川剧的新鲜血液。

“其实川剧艺术非常时尚和前卫,比如说川剧的时空转换,大跨一步,锣鼓一敲就到了千里之外,多么写意,多么时尚。我们在一些大学演出时,一台《金子》演下来有上百次掌声,都来自年轻的观众和大学生,他们能懂川剧。这说明川剧未来大有希望,绝对不是‘博物馆艺术’。”沈铁梅说。

沈铁梅表示,在重庆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即将竣工。“谁要说川剧不好听,就先进剧场来,听我们唱一段再说。”

(责任编辑:猪猪)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