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广昌孟戏——戏曲声腔的“活化石”

2009-04-18 16:1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广昌孟戏是用高腔演唱孟姜女的戏曲,流传于甘竹一带,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

广昌孟戏是用高腔演唱孟姜女的戏曲,流传于甘竹一带,现存赤溪曾家孟戏和大路背刘家孟戏。孟戏演出作为集宗族祭祀和戏剧祭祀为一体的盛大典礼,每年正月只在本村演出一次。演出习俗主要是“出帅”和“请神”。“出帅”指在孟戏演出当天,用轿椅抬着清源祖师的木雕像和“三元将军”(蒙恬、王翦、白起)的面具游村或游街,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族中男丁全部参加,队伍经过全村(街)每户人家,每户大门口都要摆放香案、燃放鞭炮迎送。“请神”指主事人手捧神本,逐一唱出全国名山大刹(刘家唱广昌县境内庵庙里)的神名和已故艺人师傅姓名,请他们回来看戏。

孟戏一幕“姜女哭长城”

据史料考证,曾家孟戏形成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刘家孟戏形成于明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年之后。孟戏的音乐结构属曲牌体,两路孟戏剧本保留曲牌140余支。许多唱腔腔句较多,即一字多音。旋律较为平缓,多在中音区回旋,用本嗓演唱,有时到唱句末尾或加入帮腔时,曲调才突然翻高,用假声(窄声)行腔。许多曲牌末句旋律由低到高结束。演唱形式为干唱,无管弦伴奏,拍板为节拍,只以小锣小鼓过门。曲调没有固定的调高,大都根据艺人嗓音来唱。演唱以广昌官话为基础,也有一些“滚唱”。帮腔腔句较短,一般帮后半句,只有几板,也有最后一句重句帮腔,帮腔中无锣鼓伴奏。

赤溪孟戏剧团少年班出演“三将军议事”

由于孟戏演出具有宗族祭祀性质,族中男丁必须学演孟戏,口传身授,严格模仿,数百年来,世代相传,所以至今保留原来韵味。1962年,广昌开始抢救挖掘孟戏。在1963年江西省第三次古老剧种(剧团)协作会议上,广昌介绍了刘家孟戏1980年10 月,刘家孟戏《姜女送衣》和曾家孟戏《滴血认夫》参加江西省部分古老剧种汇报演出会,孟戏高腔自此被初步认为存有海盐腔遗音。著名戏曲学家流沙在《江西戏曲论坛》1981年第2期发表《广昌孟戏遗存的海盐腔调查》,首次认定孟戏高腔中有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的遗音和曲牌。这种古老的唱腔在其它地方己经失传,而在广昌孟戏中遗存至今。1982年,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纪念汤显祖逝世366周年大会”,广昌专场演出曾家孟戏《画桥分别》、《滴血认夫》和刘家孟戏《姜女送衣》,并用孟戏高腔演唱汤显祖《紫钗记》中一折《怨撒金钱》。1984年10月,省戏曲研究所将全套刘家孟戏和《画桥分别》、《滴血认夫》、《姜女送衣》三个折子戏录像,保存在省艺术档案馆。2002年5月,浙江举办 “中国·海盐南北湖旅游节”,市汤显祖艺术实验剧团应邀演出刘家孟戏折子戏《姜女送衣》、汤显祖《牡丹亭》中的《游园》和《冥誓》,在当地引起轰动。2005年,著名戏曲学家毛礼镁在台湾出版专著《江西广昌孟戏研究》,用30万字对孟戏的沿革、剧情、音乐、关目、习俗、传承作了全面精譬的论述。

目前,“广昌孟戏”已得到我国戏曲、音乐界广泛认可。广昌孟戏收录于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2006年,“广昌孟戏”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笑傲江湖)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