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婺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009-05-24 09:2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叶开沅
婺剧除昆腔属于雅部外,其余剧种乱弹、徽戏、滩黄属于花部。

婺剧是浙江金华市解放时由几位金华中学的同学定的名。其实这个名字并不贴切。目前我们所说的婺剧是浙江省自明初保存至今的戏剧形式,她包括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黄、时调六种剧种。其中徽戏是安徽传入该地区的,四大徽班进京,发展成为京剧,而北京老戏已失传了,要看当年徽戏的原貌,只能到浙江去找了。

一部清初以前中国古代戏曲史,至少一半篇幅是浙江的戏曲史。现有信史可徵的戏曲史上的完整开篇一页:“官本杂剧段数”,就是南宋杭州戏剧演出的一篇剧目单子。现知最早的南戏,是十二世纪末期的温州杂剧。现知的我国最早戏曲剧本《张协状元》(永乐大曲·戏文三种》这肯定是温州人作品。元初,北杂剧南下后,首创“南北合套”(昆腔中至今还在应用)的是杭州人“蛮子汉卿”沈和甫;杂剧中后期作家很多也是杭州人或在浙江活动过。元明以来,号称为“四大传奇”的《荆》、《刘》、《拜》、《杀》,除《刘知远白兔记》待详外,余三本肯定是浙江人的作品。至于被誉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作者是永嘉人高则诚,这是稍有文学史知识的都知道的。明代“四大声腔”中,浙江独占其二(余姚腔、海盐腔);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作品其实就是海盐腔剧本,他还和他家乡的一千多海盐腔艺人在一起活动过。明代万历以后,传奇作者纷起,籍贯几乎半是浙人。在戏曲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吕天成、王伯良、祁彪佳都是绍兴人。清初著名戏剧家李笠翁是兰溪女埠附近人,他的名作《风筝误》我童年时还在大周王庙昆腔班中见过。

婺剧除昆腔属于雅部外,其余剧种乱弹、徽戏、滩黄属于花部。

清代焦循(1763-1820)著有《花部农谭》、《剧说》等。在《花部农谭》序言中说:“梨园共尚吴音。‘花部’者其曲文俚质,共称为‘乱弹’者也,乃余独好之。”在该册中提及的剧目有《铁邱坟》,婺剧中有此剧。还有《龙凤阁》、《两狼山》、《清风亭》、《三打王英》、《赛琵琶》等。以上剧目,婺剧均有。《铁邱坟》京剧作《举鼎观画》,《龙凤阁》京剧作《二进宫》,《清风亭》京剧与此同名。《双富贵》、《紫荆树》为婺剧独有的,可见婺剧存目的丰富。

(责任编辑:悠雅)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