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生活较平民老百姓的日子是沉闷。从小太监到皇上,除了做心眼运动、练马屁功夫外,就是一个字——熬。熬出头、熬上位、熬白了头、熬干了心,不死接茬熬。这样煎熬的日子,娱乐生活就显得很重要。在内廷,便设置了专门管理戏曲演出的部门,称为“升平署”,取歌舞升平的意思。该署将年幼的太监集中起来,学习戏曲,平时就在宫内演出。
到了光绪年间,学戏缺少动力的太监们演出水平变低,慈禧太后经常将民间戏班中的一些杰出的艺人,召进宫来为他们唱戏,称为“内廷供奉”。像当时的大角杨隆寿、谭鑫培、陈德霖、孙菊仙、汪桂芬、杨月楼、杨小楼、龚云甫等,都曾经被召唤进宫,担任“内廷供奉”。作为“内廷供奉”,常会受到重赏,待遇自然不低。有学者据此把京剧定位为宫廷文化和贵族文化,还有无聊者认为这和十八世纪维也纳的宫廷文化有相似性。却忘了太后与皇帝从来都是喜怒无常,很难侍候。就连他们身边的太监们,也是得罪不得。否则,甭管你多大的艺术家一样打得。似乎维也纳宫廷不这样,对艺术家还算客气。
有一天,前辈名净黄润甫在宫内扮演《捉放曹》中的曹操,他很好地展现了曹操的奸诈、狠毒的心理,刻画出活脱的一个奸雄。慈禧看得不舒服,传旨“杖责四杖”。然后,又赏他四十金,说:“杖其奸而赏其技也。”如此不讲道理,如此随心所欲,你还就得受着。毕竟慈禧还是懂戏的,打了还有赏。有专家认为慈禧推动了京剧的大发展,也算是一个说法。
光绪皇帝也很喜欢京戏,他对京戏的音乐、唱腔等,都很精通。如果哪个演员唱得不好就会受到重责;如果戏演得好,则会受到“恩宠”。但有时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一次,光绪帝召唤艺人余玉琴进殿。按照清律,艺人是不能进入皇帝起居的内殿的。而余玉琴又未卸装,便佩刀入内。皇后见了,心中不悦,便去告诉慈禧。光绪见状忙挥手命余玉琴离开。余玉琴也害怕慈禧会以“御前持械”的罪名,来定他的死罪。于是回到家中,便让家人报称“暴故”,从此再也不敢应召。直到民国以后,才敢重新露面,上台演出。
那些“内廷供奉”们,虽然都是技艺高超的名家,但是进宫演出,无不是小心翼翼。对于宫内的权贵以及大大小小的太监们,哪敢有丝毫怠慢。又一次,著名老生孙菊仙和谭鑫培,因得罪了太监李莲英,李莲英在他们应召进宫时,临时点他们演出反串的彩旦戏《探亲家》。二人虽然不会,但又不敢违抗,只好都扮演彩旦上台,在台上窘态毕露,很是尴尬。幸亏台后有人提词,才能勉强应付下来,避免了受责。可见为“领导”演出不是好干的。
(责任编辑: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