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艳玲原名裴信,父亲裴聚亭是冀东一带颇有名气的京剧武生演员,解放前曾在天津“大舞台”搭班,后在乡间戏班和县级剧团献艺;母亲袁喜珍则是位花旦演员;村子里的叔伯乡邻们也多有习武学戏的,不少人都能粉墨登场。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加之常常随父母一起外出演戏,白天黑夜地滚在舞台上、泡在剧场里,4岁的小裴信已经能将大段的唱腔、台词倒背如流,身段、场面、锣鼓经也都说得头头是道。1952年秋天,父母随剧团在盐山县演出,一次临开演时,在《金水桥》中饰演秦英的演员突发急病不能上场,眼看换戏已来不及,大人们急作一团,5岁的小裴信伸着小脑袋钻进人群说:“我能演秦英!” 众人半信半疑,速喊来琴师拉琴试戏,没想到裴信开口合音入调、字正腔熟。于是,手忙脚乱地勾脸、勒网子、换戏装……迫于无奈的裴聚亭将从没正式学过戏的女儿送上台救场。结果却出乎意料的好,观众哪里见过这么小的秦英,很多后排的观众甚至要站起来才能看清台上的这个小不点儿,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裴信的发挥,举手投足有规有矩,念白行腔有板有眼,观众沸腾了。就这样,从此不仅秦英的角色归了小裴信,更展开了她传奇的艺术人生。
女儿要学戏,深知其苦的裴聚亭并不甘愿。他对女儿说:“你要学唱戏,就得学成个‘角儿’,能站到舞台当中去!”小裴信答:“我要当‘角儿’!”“你有吃大苦的志气吗?”裴聚亭问。“有!”5岁的小女孩像个男子汉一样挺起胸膛:“学不好,死不休!”这句话,仿佛一句生命的承诺,在感动了父亲的同时,也深深种在了小裴信自己的心中。“小时候不懂那么多,只觉得除了演戏,啥也不想干。冥冥之中,我总觉得舞台是我唯一的归宿。我的眼泪、欢乐、痛苦、梦想,以至我的生命,都在这里。学演戏,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几十年后回忆往事,裴艳玲如是说。
于是,从1953年到1955年春,小裴信跟随父母开始逐渐学习文戏,直到拜师保定专区京剧团的李崇帅。李崇帅是个功底扎实、教学有方的好老师,对弟子尤其严厉。在他的规定下,7岁多的小裴信每天必须凌晨4点多起床练早功,扳腿、踢腿、下腰……一练就是3个半小时;上午随琴师吊嗓子;下午再练功;晚上散戏以后,再学文戏。其间稍有差错,招呼她的就是师傅的棍子、刀坯子。“那时候简直练成傻子了,多说一句话都没力气,累得走着路都能睡觉,跟师傅练功的时候,父亲母亲从来不敢看,怕心疼。”裴艳玲说。然而,功夫没有白费。一年下来,这个不足8岁的小女孩不仅腿功了得,一次能拧上百个旋子;而且学会了从老生戏《群英会》、《甘露寺》、《徐策跑城》等到武生戏《四杰村》、《柴桑关》、《十八罗汉》等,再到猴戏《水帘洞》、《弼马温》、《安天会》等四五十出经典戏码;甚至连台上台下的场面调度、锣鼓经、对手演员的接口等都无一不通。
1956年,9岁的小裴信随父亲在河北省灵寿县京剧团搭班时,已经成为主演。按照老规矩,当主演就要挂牌,裴聚亭于是为女儿起了个响亮的艺名,叫做裴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