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川剧变脸,即扯线变脸特技,由于具有新、奇、快、爽的特点,在各种晚会、娱乐场所大行其道,蔚然成风,以至港星刘德华也被吸引,诚心拜师学变脸,有此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现象推波助澜,在很多外地人眼中,变脸简直成了四川文化的形象标识。那么,变脸特技当初是如何出现、如何丰富起来的,当年有哪些令人难忘的轶事呢?
棋逢对手
清末民初,川剧进入一个兴盛时期。在四川城乡,会馆林立,班社如雨后春笋,名角辈出。其中,以扮演文武小生而享盛誉的有康子林(公元1870年-1930年)和曹俊臣(公元1882年-1946年)。追溯起来,当今风靡演艺圈的”扯线变脸”绝技,便是在他二人艺术竞赛、交流中催生出来的。
川剧变脸
曹俊臣艺名曹黑娃,曾拜名角谢海潮为师,操就一身过硬本领,在资阳、内江、宜宾、泸州一带被人尊称为曹大王。20多岁时,年轻气盛,专门来成都献艺,要挑战小生泰斗康子林。在光绪末年的一次庙会上,会首点了曹黑娃的《放裴》、康子林的《金山寺》。观众惊呼为“名角打对台”。
曹黑娃饰《放裴》里的裴生,有异彩纷呈的表演功夫,特别是他可以连打数十个“旋子”(单脚脚尖着地转圆圈,前后“褶子”飞平),功夫甚是了得,全场喝采不断,气氛热烈。
康子林在《金山寺》中不演许仙,而是演韦驮,扮相俊美、神采飞扬。然而,细心的老戏迷却为他捏了一把汗,“哎呀,康子林化装出问题了?”——拜佛烧香的人都晓得,大雄宝殿后,塑有护法韦驮,韦驮菩萨额间比凡人要多一只“慧眼”,此眼能识破妖魔鬼怪的伪装。若无“慧眼”,便非韦驮。康子林额间就少画了一只慧眼。
叹息声、嘘声骤起。
康子林不惊不诧,踏着锣鼓点子“亮相”,领法谕后,行至台口:“何方妖魔至了,待吾睁开慧眼一观。”
康子林艺高胆大,上半身丝毫不动,轻轻踢起右脚,将一只画好后贴在靴尖上的慧眼,踢至双眉之间的部位,粘稳,顿时变出第三只眼来--“踢慧眼”自此成为川剧特技一直传承至今。
康子林大获成功,观众中间传扬:“曹黑娃的天旋子、地旋子,当不得康子林踢尖子。”
可是康子林不这样想。他听说曹俊臣闯荡江湖多年,在资阳河戏窝子跑码头,睡万年台,见多识广,又到川东发展,挣得“曹大王”的名声,必有绝话。
此后,康子林陆续观看了曹俊臣演的《盗银壶》,其飞檐走壁、身轻如燕的功夫令他叹赏。及至看了他演的《三变化身》更是受到很大启发。他二人棋逢对手,既竞争又相互促进。这一过程中,川剧扯线变脸的绝技应运而生。
三变化身
《三变化身》又名《归正楼》,是川剧高腔戏。描写富家子弟邱元顺抽鸦片、赌博,将家产荡尽卖绝,走投无路之际,“打烂条”逼妻子苏月娘去接客卖淫。苏月娘幸遇侠士贝戎相救,义结兄妹,逃离苦海……由武生扮演的贝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善于乔妆改容,他在戏中有3次变脸,神秘莫测。
据康子林的幺徒弟刘宗林回忆:以前,扮演贝戎,需带上事先准备好的纸脸壳,出场一亮相,扯去壳子再开唱,这便是“化身”最初的萌芽。后来曹俊臣改用草纸蒙在脸上,涂上色彩。演出时,撒上一把粉火(松香等物做成),用手一抹脸,抹去纸脸谱,现出原形,然后开板起唱,这是很大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