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神奇威严的布依戏

2010-04-19 11:38
来源:一元一 作者:清远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

神奇威严的布依戏

 
布依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主要分布于贵州南部及西南部布依族聚居的册亨、安龙、兴义等县。
 
它最先是从祭祀仪式跳神活动中孕育出来的,在跳神的基础之上,先后创立了布依板凳戏、布依彩调(即八音坐弹戏)和布依地戏。以后一些民间艺人,再经过改造、融合,使它逐渐演变成为布依族的舞台综合艺术。
 
布依族民间歌唱舞蹈虽说是布依戏的基础,但布依戏之形成与汉族、壮族、苗族的戏曲有密切的联系。布依族与汉族居住地区毗连,有的甚至杂居一处,在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密切交往。
 
据说布依戏有近200年历史。200年之前,安顺地区就流行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因其最初演出是在平地上表演,故曰"地戏"。安顺地区有"黔之腹、滇这喉"之称,不少村寨叫屯、堡、哨、卫、所、营,而地戏恰好出现在此地。
 
传说地戏是明初洪武年间江南一带调至黔镇守的屯军、屯民带来的。据史书记载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的大明王朝为了扫清盘踞在云贵一带元朝梁王,开辟和安定西南疆土,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沐英、蓝玉为副将军率30万大军远征云南。云南平定后,又于洪武21年前后从江南移民云贵屯田戌边。这些屯军、屯民从南方家乡带来的戏曲,受军队征战之风影响,不演才子佳人、剑客侠盗、清官公案之类的剧目,而偏重于历朝征战英雄故事,剧目多为历代忠君卫国的英雄人物,如《三国》、《薛仁贵》、《杨家将》、《岳飞传》、《大明英烈传》等。所以打斗场面多、舞蹈动作幅度大、演出火爆。为更方便地分出忠奸、正邪、及显示人物身份、年龄、性格等,演员面部蒙上青纱、戴上脸壳。脸壳也叫脸子,属戏曲面具一类,用丁木或白杨木所雕,然后涂上颜色和油料,表现出民间传说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三国中关羽涂红色,张飞涂黑色,周瑜涂白色。
 
他们先在军营中演唱,随着军营的扩展,移民的增加,地戏由屯军和移民传到贵州其他地区,自然也传到了布依地区。布依族接受了地戏演出形式,只是在演唱时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融进了本民族的音乐。为了适合布依族的需要,脸壳后来改成粉墨勾脸,演出剧目增加了文戏,这些文戏有汉族戏曲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流传的布依族叙事诗改编过来的,无论是移值的还是改编的,都突出了布依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色彩。如表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的布依戏《祝英台》,是根据布依族叙事诗歌改编的,情节虽与梁祝故事相同,但人物都是布依族的,读书地点也移到了贵阳。江浙小曲变成布依族的山歌。
 
安顺地区地戏发展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时,演员已分生、旦、净、丑,均由男性扮演。布依族地戏的角色也同样如此分行当,唱腔亦同。据老艺人回忆,当时表演按照一定音乐节拍,旦角台步婀娜,小生台步稳重,丑角台步滑稽,各种角色的舞台调度都是三步或五步一转身,演唱时对面穿梭,表演朴实、活泼、自由、程式性不强。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