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戏的艺术特色(2)
        2010-04-19 14:14
        
        这类剧目,题材丰富,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它广泛地涉猎了布依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非明辩,褒贬公正。塑造了布依族人民
        
 
这类剧目,题材丰富,比喻生动,语言诙谐,人物个性鲜明。它广泛地涉猎了布依族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非明辩,褒贬公正。塑造了布依族人民理想崇敬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布依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布依戏创作的智慧源泉,是布依人民珍贵的文化资源。
 
上述两类剧目均用"双语"演出,如在正戏演出前的"引子"、"定场诗"、"自报家门"等与表现剧中"规定情境"时,均说汉语,而抒情演唱、对话道白、插科打诨,即用布依语。
 
这种采用"双语"的表舞演唱并重的艺术形式,逐渐形成其移植戏之固定模式,充分地显示了在移植戏中浓郁有民族艺术特色和艺术特性。
 
布依戏受壮剧影响,但一百多年来经过布依族戏曲艺人的发展创新,唱腔与表演方法已具有布依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布依戏的形式与汉文化的端公戏及苗人跳端公也有关系。汉族跳端公和苗族跳端公都是由歌舞傩仪式演变为傩戏的一种。傩虽说与原始宗教关系密切,但一旦成为民间戏剧形式,就有了娱人的目的了,所以表演剧目多从民间说唱本和叙事歌中取材,表演时也分角色,有唱腔,有舞蹈、有音乐伴奏。汉族、苗族跳端公在清乾隆时就很盛行。与苗族杂居一处的布依族自然而然把它吸收过来变成布依族民间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用布依族的语言、歌舞、音乐、打击乐跳端公。
 
80年代中期,林用、坡生有两个端公班子,他们的表演就属此类。清代封建统治者在禁端公戏时,也同时禁演由端公戏发展变化而来的布依戏,就是一个明证。
 
布依族人民在不断的发展中、是善于吸取汉文化养料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民族。他们把移植剧目,视为通向戏剧文化的桥梁。这些剧目,深受布依族人民的喜爱,并用自己喜闻乐见艺术形式去规范它们,再现它们,并融入布依族文化内涵特质。
 
在南盘江两岸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或民族戏剧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三等奖和表演一等奖(女演员王安秀);安龙县马鞍营布依戏队的《蟒蛇记》、《望山穿》,1958年获安顺地区会演第二名; 1984年贞丰县的布依戏《金竹情》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戏曲研究汇报演出"中获"演出奖";同年,册亨县布依戏队的《罗细杏》,在"全国少数民族戏曲录相观摩调演"中,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节目奖"。这些殊荣,使布依族的戏剧在布依族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中,留下了新的篇章。
 
布依戏主要由村寨的民间业余戏班加以传承。戏班一般有三十多人,以自然村寨为基础,戏师为班头,各班每年春节期间必须为本寨,或没有戏班的村寨演出,以穰灾祈福、驱鬼逐疫。布依戏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曲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完善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布依戏已经不易看到了,因为许多布依戏演员年事已高,又难以物色到合适的接班人,故而能演者越来越少。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