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芦山花灯:四川傩戏的活化石

2010-04-28 10:21
来源:丝绸之路 作者:王永
这样的民间演出形式,不知道在四川雅安芦山县存留了多少个时代,但芦山花灯独具魅力的乡俗特征,却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四川傩戏的活化石”。

 
这样的民间演出形式,不知道在四川雅安芦山县存留了多少个时代,但芦山花灯独具魅力的乡俗特征,却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四川傩戏的活化石”。2006年11月,芦山花灯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山花灯源于何时,到今天似乎谁也说不清楚。因为民间艺人表演芦山花灯,大多是口耳相传。不过据清朝乾隆年间的《芦山县志》上记载,芦山花灯在北宋时期就已是“沿门讴俚曲”了,很是兴盛。
 
看芦山花灯表演,观众无不对“花鼻子”(丑角)的奇特扮相而感到吃惊。他不但反穿皮袄,而且还斜挎半边膀子。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反穿皮袄是羌族人的习俗,斜挎半边膀子是藏族同胞的穿着,而表演者的唱词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汉语,一个地方戏曲有多种民族风情,可见芦山花灯是民族融合的产物。
 
2000多年前,芦山是古青衣羌国的治所,后来秦灭巴蜀,汉人与少数民族在这块不大的土地上你来我往,芦山自然成了“民族文化的走廊”,也许在民族融合交往的过程中,芦山花灯就诞生了。所以,有民俗专家认为,如果算上芦山花灯的雏形期,其存在应该在2000年以上。
 
事实上,芦山花灯的诞生与巫术活动有着种种关联。青羌好巫,庆坛活动在芦山历来十分盛行。就拿当地为祭祀三国姜维的“八月彩楼”节来讲,过去每年的八月十五起,为祈福祝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花钱请傩戏班子设坛作法事,数以十日。但单调乏味的法事旷日持久,很难吸引人们的兴趣,于是庆坛中便逐渐地加上了灯戏,以达到娱人又娱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灯坛两开”的芦山花灯就从庆坛的巫术活动中独立出来了。
 
但作为一种庆坛法事与演剧艺术相结合的傩戏剧种,即便今天,芦山花灯丑和旦的表演方法,其眉眼、指爪、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无不具有庆坛中巫术表演的影子。所以,芦山花灯是“傩中有灯,灯中有傩”,也可以这样说,芦山花灯是在傩戏中得到发展,傩戏在花灯中得以变异保存。所以,有专家认为,芦山花灯是研究四川傩戏的一块活化石。
 
芦山花灯除了乐队和帮腔外,主要角色只有两个,一丑一旦,即“三花脸”和“幺妹子”,演员土生土长,台上台下,方言土语、歇后语、大实话,诙谐滑稽,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演出不择场地,庙前广场,田间地头,堂屋院坝,随处都可表演。伴唱的乐器也很简单,二胡必不可少外,锣、鼓、唢呐什么的,都可以不要。但以前,即便是“幺妹子”也是男角扮演。在演出过程中,为了取悦观众,丑角还有一些明显的“色情”表演。有专家考证,角色反串,说明花灯跟庆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做法事的都是男性。从有色情内容的表演来看,也可看出古人生殖崇拜的遗风。
 
为了让观众看清丑、旦的表演,过去,“三花脸”和“幺妹子”的背后,专门有一群人打灯。灯是花灯,是用红纱扎成的,里面放着点燃的蜡烛,散发出柔漫的红光。观众也打着灯笼、火把赶来看花灯。于是,台上台下,犹如星星点灯,繁星似火,真是“一堂歌舞一堂星,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