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唐代长安大曲与河南大弦戏(2)

2011-03-17 11:33
来源:中国网 作者:齐连声
在大弦戏的剧目中,唐宋大曲原汁原味保存到今天的有60多个,其中有套曲、散曲。主体是五大套曲,即:一、《海里花》《江头金桂》;二、《高黄莺》

 

  在大弦戏的剧目中,唐宋大曲原汁原味保存到今天的有60多个,其中有套曲、散曲。主体是五大套曲,即:一、《海里花》《江头金桂》;二、《高黄莺》《塌黄莺》;三、《驻云飞》《驻马听》;四、《懒画眉》《懒画杆》;五、《二反》《皂角》。其分为4个调,如《驻云飞》《驻马听》,即D调套曲。散曲有《山坡羊》《步步娇》等。

 

  唐宋大曲是怎么传到民间,传入中原的?恐怕难以考究了,因为翻阅不少史书,毫无记载。笔者猜想有两种可能:其一、新旧唐书《礼乐志》《音乐志》均载,唐玄宗酷爱音乐,特喜横笛。当年,他在长安、洛阳均设教坊,分4类:一是供帝王宫廷取乐的宫伎;二是供官府遣乐的官伎;三是供军中享乐的营伎;四是在贵族文人家中供私人娱乐的家伎。这四种伎艺演法大同小异,只是技能水平有别,好的官伎、营伎会选到宫中当宫伎。相反,年老色衰的也会流落为官伎、营伎、家伎,甚至到民间。其二,朝代更替或战乱,这种宫廷大曲自然流传到了民间。有人认为,安史之乱期间,一些宫廷大曲就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这样,大弦戏就会得以嫡传。当然,是从洛阳的宫伎中流传出来的,还是从长安宫伎中流传出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笔者惑然的是,西安的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上也说,长安古乐脱胎于唐代燕(宴)乐,后融入宫廷饮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西安周边的长安、周至、蓝田。明清时,西安附近的乐社多达二十余家。可惜的是,现在能坚持活动的仅4家:即西安的东仓、西仓和周至集贤镇及长安何家营的乐社。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认为:“西安古乐实际可以看成是唐代宫廷法曲的直接遗存。”那么,河南省濮阳大弦戏与陕西省西安市的古乐,都说自己是正宗唐大曲的“血缘嫡传”或“直接遗存”,但是,他们的风格却截然不同。以愚人之见,两地的古曲都是唐代古乐的延续和发展,但都不是全部,而只是某些套曲或散曲的一部分。此乃一孔之见,有待专家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