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戏剧 >

山东无棣哈哈腔

2011-03-17 11:38
来源:中国网 作者:门红泉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合合腔”“柳子调”, 据记载哈哈腔产生于明末清初,是山东、河北民间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哈哈腔又称“喝喝腔”“合合腔”“柳子调”, 据记载哈哈腔产生于明末清初,是山东、河北民间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2006年哈哈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哈腔在流行过程中,由于受方言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业内称为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河北保定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哈哈腔属于板腔体音乐体制,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武场主要乐器是板鼓、简板、梆子,其他还有大锣、钹、手锣、小镲、堂鼓、木鱼等。文场乐器是四胡(四根弦)、长颈月琴、竹笛、二胡和笙。演员演唱时,笙、笛、四胡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对嘴”。哈哈腔的曲牌有30余种,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山东民间音乐吸取而来。哈哈腔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在剧种风格上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京剧、吕剧能上演的剧目,哈哈腔都能移植上演,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撵鸡、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

 

  据传哈哈腔是与1893年前后由河北沧州传入山东无棣的。清末至民国时期在无棣达到鼎盛,每逢年节沿海附近的200多个村落,村村搭台唱哈哈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原因,哈哈腔在“文革” 期间被迫终止。1989年,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重新恢复演出。1993年,无棣举行了哈哈腔全县大汇演,黎敬等演出的剧目《秦雪梅教子》获得一等奖,受到群众的好评。

 

  由于哈哈腔的唱腔质朴明快、优雅委婉,虽然目前很多地方小戏都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情况,但哈哈腔在当地群众中仍有深厚的基础,在有些村庄几乎全村老少均能演唱,它是无棣县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深受群众喜爱。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哈哈腔传承人的相继谢世,幸存者大多年逾古稀,要想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原汁原味地传承,还需要地方政府出台各项保护措施,尽快培养出德艺俱佳的传承人。

 

(责任编辑:潇湘夜雨)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