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收藏 >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3)

2009-04-13 12:3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因此可以说,玉器的产生,就等于礼的出现,是文明之光的显现。中华古玉在中国礼制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第一,从生产技术发展的角度

因此可以说,玉器的产生,就等于礼的出现,是文明之光的显现。中华古玉在中国礼制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第一,从生产技术发展的角度上看,如果说,青铜的冶铸集中代表了夏商周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话,玉器的碾琢则集中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总体指标;第二,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上看,如果说,青铜礼器是三代礼乐文明社会的物化标志的话,中华史前古玉则是新石器时代中华古礼发生、积聚和扩展、承传的基本载体;第三,夏商周三代以来,玉器成为历代统治者用来辨别等级身份的标志和行使军政权力的信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佩玉依等级,视玉而知礼,成为通行不变的礼仪规则。所以说,玉器的出现和发展,与中华礼制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相互表里,共同始终。

乾隆进士毕沅开启了翠玉琢朝珠的先风,一时间缅甸翡翠成为京城上层人士的珍玩,一度超过和阗玉器。“痕都斯坦玉”的输入影响了乾隆的玉器审美观。

那么,中国玉器的持续发展也得益于与周邻地区进行的玉文化交流,两千年的中外宝玉交流史如何丰富了中国玉文化宝库?

中国玉器是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先是华夏诸族之间的交融。至公元前121年以后,随着汉朝打通通往西域的连接欧亚大陆的大通道,张骞出使西域,尤其是“丝绸之路”繁荣起来后,和阗玉获得大量采掘,出现了中国玉器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外交流,中原玉器不断输往塞外,中亚、西亚的宝玉、琉璃以及黄金工艺不断输入中原,丰富了中国的玉文化。

中国古代不仅贵玉贱石,而且还贵玉贱宝,这一点与世界上其他爱好宝石的国家有所不同。比如,按古代礼制规定,凡是礼仪、祭祀用玉,必须用真玉,而不能用美石替代,否则被视为对神的亵渎;王一级可以佩服全玉,而王以下的贵族,即使非常富有,也不能用全玉,必须间以美石;明代万历皇帝大量使用进口宝石,但大多宝石没有被单独做成饰品,而是作为新疆和阗白玉的装饰品,将色泽斑斓的宝石镶嵌在玉的表面,主体还是中国玉。距今600年前,外来珠宝开始入席中国玉。1520年成书的《西洋朝贡典录》多处论及“宝石”,说明明代从西洋带回的宝石数量是很多的。江西、湖北、南京、北京等地帝王、贵族墓中均出土外来宝石,并与中国玉和谐共处。

考古出土证实,翡翠在明末首先使用于云南西部地区,至清初,翡翠经云南、两广地区传入江南地区。至清代中晚期,由于江南地方官吏、富商将上等缅甸翡翠器进贡,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如乾隆时期的进士毕沅,曾在陕西、湖广地区身居要职,熟悉古物奇器之道,大量收藏古玉,并对缅甸翠玉情有独钟,将上等翠玉琢磨成朝珠,与夫人共同享用,开启了翠玉琢朝珠的先风。要知道,当时朝廷还没有使用翠玉朝珠。在毕沅等人的影响下,朝中人士开始使用翠玉,并蔚然成风。缅甸翡翠成为京城上层人士的珍玩,一度供不应求,顶级缅甸翡翠源源不断输入中国,成为重要的玉器,一度超过和阗玉器,丰富了中国玉宝库。

距今250-200年前,中国玉器史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乾隆雕”的形成,另一件是“痕都斯坦玉”的输入。中国玉器艺术经过四、五千年的发展,至清初已是过于成熟,缺乏创新,无法突破,走入死胡同。乾隆对此十分不满,革古鼎新,从造型、工艺以及玉器主题上力求突破,在形态上从商周青铜器、汉代玉器中汲取艺术营养,丰富造型;在琢磨工艺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主题表现上以再现中华远古文化神韵为时尚。同时千方百计表现和阗玉的材质之美,铸成了流芳千古的“乾隆雕”。

“乾隆雕”不惜耗材,作品过于敦厚、精细,缺乏玉的灵巧,而“痕都斯坦玉”(主要是伊斯兰式玉器,产于印度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却以灵巧见长,强调一器一色,不用杂色、巧色;器具形态取于自然法则,果、花、叶、茎,纷纷入玉;器壁外面或装饰花卉纹,或镶嵌玻璃珠、金属丝。乾隆对此推崇备至,将其应用到清代玉器生产中去,出现了仿制的“西藩作”。

中国玉文化蕴涵丰富,博大精深,可以折射出古代社会物质生产、意识形态与文化交流的许多信息,在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中国人的认知与理智。玉是民族文化,也是科技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玉文化一直连绵不断,贯穿始终,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其生命力越来越旺盛。

(编辑:抱抱熊)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