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收藏 >

稀见秘籍,识者知珍,日渐升温的古籍收藏

2009-04-25 16:5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孔润常
俗话说,盛世集藏兴,近年,收藏这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各地广泛兴起,几乎深入到千家万户。收藏各种物品,实际是就是收藏历史,传承文明,教育后人。

俗话说,盛世集藏兴,近年,收藏这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各地广泛兴起,几乎深入到千家万户。收藏各种物品,实际是就是收藏历史,传承文明,教育后人。现在,收藏家们的爱好,已不仅限于商彝周鼎、秦砖汉瓦、陶瓷杂件、字画古玩之类的传统玩意,许多有实力的“玩家”把目光投向了历代版刻图书、古籍善本的收藏。这一现象与我国数千年私家藏书、治学的优良传统有着天然的联系。

古籍是历史的产物,它是文明的历史标志。古籍泛指1911年以前且是线装形式的书籍。收藏古籍对于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古籍收藏又有着增值的潜力,也是人们投资的一个新热点,“稀见秘籍,识者知珍,孤微仅存,流传有绪”,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曾这样推崇我国民间藏书传统及重视古籍目录编著风气。远的不说,明清以降,我国私家藏书已尉为大观,如明代的范氏“天一阁”以及清代的“海源阁”、“钢琴铜剑楼”、“百百宋楼”、“八千卷楼”等号称清代“四大藏书楼”,都以庋藏“百宋千元”古籍善本而著称。藏书家又都是爱书家。他们嗜书如命,依之苦乐。有的兄弟分家,“推财于弟,唯图书而已。”有的遇善本,但求到手,不问价之贵贱。有的倾产聚书,“割一庄而得一书”,或以美婢换之。甚而成为“书癖”、“书痴”、“佞宋主人”,举行“祭书”之典,对书顶礼膜拜。藏书家又多是勤学者、研究家。挥汗呵冻,雪抄露纂,夜以继日,手不停披。或埋头书室废寝忘食,习以为常……如清末藏书家耿文光一生聚书8万卷,自言与书“相依为命”,每遇一书,即“随听、随购、随读、随思”;又如清末民初湖南大藏书家叶德辉,其政治上颇被人非议,然“藏书富甲三湘”,一生藏书近30万卷,并在每个书架上手书“老婆不借书不借”,虽系调侃之语,但足见其爱书之痴迷;再如,现代著名藏书家周叔锼先生,从16岁开始藏书,至1984年去世,其间60年不辍,所藏历代典籍名震天下,在藏书界享有“搜翁之后无藏家”的美誉……许多藏书家都有一专之长,或是鸿学巨儒,著作等身,或是行为楷模,人伦师表,令人可钦可敬。这些掌故,为我们当代的古籍收藏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