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琴棋书画 > 收藏 >

仿哥窑水盂,民窑中的精品

2009-06-03 12: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仿哥窑水盂是民窑中的精品之作,古人用来给砚池添水,现在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水盂,又称水丞、水滴、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它的造型大多为圆口、鼓腹、平底,有的带足。作为储存磨墨用水的器皿,水盂是历代文人名士在写诗作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除了实用,更可以把玩在手,所以它的造型与图案,也是主人品位的体现。据考证,水盂起源于汉魏,发展至明、清两代。水盂的形制多种多样。从材质来说,它的用料也非常丰富,以玉、瓷、紫砂等常见。在古代使用时,水盂一般还配有铜或玉质的小水匙。

在晋代、南北朝时的水盂多为青瓷,或鼓腹似罐,或为动物,如青瓷兔形水盂、蛙形水盂等,做工无不精巧雅致。明、清两代水盂传世品较多,品种丰富。瓷制水盂的实用性较强,其形多为圆形。盂口富有陈设性和工艺性,这也是明、清两代水盂与以前水盂的本质区别。

水盂除实用意义外,更多的是具有把玩性。它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田相伴,与文人相对。因此,它必须符合主人的情趣,所以这也造就了水盂的精彩。另外,从养生之道来说,水盂可息心养性,“一洗人间氛垢矣,清心乐志”。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水盂可助文思,“几案之珍,得以赏心而悦目”。可见,水盂为古代读书人文房用具中之必备,虽盛水不多,却有积水成渊的雅趣。

哥窑瓷器从色泽区分,有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等种类。哥窑瓷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 “金丝 ” 、 “ 铁线 ” 。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

仿哥窑金丝铁线水盂是乾隆朝时的民窑精品,它高8厘米,口径16.5厘米,属于水盂中的大件,应该是书法大家所用。一般来讲,水盂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利用釉色和纹饰增强观赏性。该水盂仿宋代五大官窑中的哥窑作品,青釉上且见自然的大开片,更妙的是金丝铁线仿佛刻意却是天然。一般来说,鉴定哥窑瓷主要是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此件仿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拔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金丝铁线特征明显,体现了乾隆制作的特点,应该是乾隆朝事的民窑精品。

哥窑器属于北方的青瓷系列,它以釉色取胜。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做诗赞云:“铁足圆腰冰裂纹,宣成踵此夫华纷。”

(责任编辑:观弈道人)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