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子正面采用阴刻字体,以西汉时通行的汉文为基础,红方与黑方用釉里红和青花来区分,釉里红为铜红料,色呈猪肝色,发色偏暗红。青花的钴料采用浙料,火色偏蓝灰色。可以说该棋子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或传世品(限已公布之物)中最早的全副完整的实物作品之一,色泽淡雅,造型古朴,文字奇特,十分罕见。右图为元代枢府瓷(卵白釉棋子)“像”。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唐朝代宗(763—779)初设枢密使,以承诏旨,传王命。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权位更高,具有“枢府”铭的卵白釉器应属“枢密院”的定烧器是毫无问题的。近年许多学者认为这类瓷器决非全部官窑产品,但是为官窑烧制提供有力证据。
丰富多彩的明清棋具
明清时期随着象棋活动的广泛普及,棋具制作进入新的阶段,凡是可以制作棋具的材料在现存实物中均有遗存,可说名种繁多,美不胜收。
1、象牙棋具
象牙棋具传世较多。一是因为易于保存,二是本身有保存的价值,藏家刻意保存。现在古玩市场仍可看见,不过新品居多,真正老东西较少。
马字象牙子,直径46毫米,中间有圆孔,作为挂件,取马到成功之意,整套32枚的宋、明之物已不易得,但“将”、“马”仍可看到,正是挂件这一功能使它们得以传世。与清代象牙棋具相比,明代棋子造型古朴大方、牙纹明显、颜色偏黄。清代之物则做工精细,多加单或双圈,另有些棋子刻了骰子,内容反映出清代棋子与赌博活动有密切关系。
2、木质棋具
木质用于棋具是象棋走向民间的重要举措,为象棋的发展与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木材易得、刻字方便,成了象棋具的主流,优质硬木如紫檀、黄花梨、红木、黄杨等则被用于高档棋具。
明代是我国家具工艺发展的一个高峰,作为家具小品余韵,明代硬木象棋则也达到了我国象棋具的高峰。
金丝楠木棋乃明代之物,金丝明显、古朴大方,因金丝楠木极难生长,清代已近绝迹,故而比较珍贵。
3、玉质棋具
周紫尧《阮郎归》有“闲临小玉盘”之句。据田艺衡《留青日托杨坟》记载,明正德间沈某掘南宋名将杨存中在德清之墓,发现玉象棋一副并诸玩器,说明至少在宋代已有玉制的象棋盘和象棋子,后玉作为棋具的制作材料历代不绝。
左图为明晚期玉子一副,全副仅一子有破损。黑白双方,分别用黑玉与碧玉区分,比较少见。
4、瓷质、紫砂、石材、料器棋具
这些均非实用棋具,其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如下图列出,聊备一格。总之明代与清代棋具的区别是前者古朴、简洁,后者精细、繁琐,现两代其它艺术品的特点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寒江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