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花双蝶(扇面) 陈佩秋
团扇是早期的扇形,在中国却长盛不衰。在小姐的闺房中,这种扇子一般比较小巧,除了实用价值,还有装饰作用,比如它是现成的画布,一把扇子就是一幅画。但若把扇柄延长,它的装饰作用更大,就成为仪仗用扇。在秦淮河边,只有一批最成功的男人,像李煜、韩熙载、朱元璋之类的王侯将相,才使用过这种长柄扇。
团扇收藏
女人爱扇子,古代的仕女图中,手里有把扇子的很多。但在古代,男人似乎比女人还爱扇子,因为它是风度和威仪的象征,看看电视上的诸葛亮,无论冬夏,羽毛扇是不离手的。魏晋时期,秦淮河边的男人是中国最有风度的男人,扇子的功劳不小。折扇到宋代才流行,有人认为是从朝鲜传来的,其实不是,最早使用折扇的,也是秦淮河边的男人。《南齐书》记载,司徒褚渊入朝,就带了把折扇。但司徒先生却遭到他的同事刘祥的痛斥,认为他玩折扇是玩物丧志,做不了大事。也许是这种痛斥起了作用,随后的几百年间,折扇愣没流行起来。
那时候的扇子,以竹木丝绢为材料者多,但在晋代,蒲葵扇也流行起来。刚上来,大家不认这种扇子。东晋的谢安有个老乡带了五万把蒲葵扇到南京来卖,不料卖不出去,十分着急,找到谢安。谢安就挑了一把自己用。结果他这么扇子一摇,士庶争相购买,扇子价格陡涨。谢是朝廷重臣,又以风雅闻名天下,没想到他替老乡推销扇子也那么风雅。
但秦淮河边最著名的扇子,还得数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手里的那把桃花扇。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拒绝权贵逼婚,从楼上跳下,血溅团扇,扇子上的血被人画成了一枝桃花。团扇本是普通之物,但有了坚贞的爱情和气节在里面,就迸射出了夺目的美。
夫子庙的市场里,有卖这种宫扇的,仍然颇得女孩子喜爱。更得老者青睐的却是蒲葵扇,街边、小公园里,不时可以见到手执这种扇子的身影。他们对于这条河的掌故,也比年轻人更为熟悉。炎炎夏日,有扇子也就有了清凉,有了对往事的闲话。扇底清风,河水的粼光,古老的故事与传说,一同成了纳凉的好材料。
画扇收藏真风雅 收藏折扇既要名家又要精品
团扇收藏
夏季,方便实用的折扇广为应用。在明清和民国时期,许多人崇尚风雅,常请书画名家在折扇扇面上题诗作画。近年我国书画收藏方兴未艾,名家书画折扇的收藏也渐成热点。
折扇的基本构成是扇面、扇骨两部分。扇面用纸有金笺、银笺、撒金笺、撒银笺、素笺等,一般是正面作画,背面题写诗文。扇骨则有牙、骨、竹、木等不同材质,其中牙、骨两者极易混淆,往往有以“骨”充“牙”的赝品。象牙扇骨的表面明显有同心纹路,骨则无,这是鉴定的重要依据。竹扇骨的原料有湘妃、棕竹、紫竹等多种,木扇骨则以檀香木为最佳原料,而南京、上海嘉定两地所出的雕花扇骨又是优质折扇的首选。民国时期的折扇骨讲究由巧匠以线刻、镂雕、浮雕等手法在其上镌刻诗句,雕饰山水、人物、花鸟图案花纹,其本身便是精美的艺术品。扇骨质地贵重、雕工精美,扇面纸质精良,都有助于提升折扇的价值。
当然,最能体现折扇价值的,还是扇面上精美的名家书画作品。从明代起,折扇开始广为人们所使用,当时,书有名家手迹的书画折扇同时面世,沈周、唐寅、祝允明等大家都绘制书写了许多折扇扇面,这些名家扇面虽有些许留存,但如今已极其难得在市场上出现。近年,各拍卖机构在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中,经常会推出一定数量的近现代名家书画扇面或成扇,底价从数千元至数万元人民币不等,而其中一些的成交价格相当可观,名家画扇的收藏价值。
然而,在收藏折扇时,也应注重既要选择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同时又不要盲目迷信名家,还要提高自己的鉴赏眼光,从众多作品中挑出真正显示艺术家水平、具有收藏价值的精品。因为名家经常会有碍于情面、不得已在扇面上随意写画几笔的应付之作。
另外,收藏的折扇扇面一定要完整洁净,上面的书画清晰,墨彩妍润,如稍有残损、污迹、水渍、虫蛀、霉斑,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可以请裱画师将扇面揭下进行修补、清洗,重裱成扇面画页,则可减少经济损失。
(责任编辑:芷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