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 |
中国扇子,许多学者认为起源于尧舜时代。但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最早的扇子图像是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金银错”铜壶上的奴隶手执长柄扇;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篾丝编木制长柄扇。这类长柄扇最初用于遮阳、扇风和驱蚊蝇,也象征着主人的权威,后来又成为仪仗的一部分。
具有实用功能的羽扇出现于周朝。随着丝绢纺织技术的发展,绢宫扇开始流行。绢宫扇又称团扇,泛指由绢、纨一类丝织品制成的圆形或“方不应矩、圆不应规”的各种形状的扇子,所以又叫绢扇、纨扇。团扇在我国古代非常流行,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扇子,先后用羽毛、竹篾、绢、丝等制作扇面,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又用纸糊制扇面,并不断演变创新,展示着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纸糊扇面,运用最广泛的是纸折扇。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在我国的出现比较迟。对折扇的起源,学术界争论不休,但不管如何,我国自宋代起已大量制作折扇。由于折扇使用方便而深受人们喜爱,而且花式品种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扇子的主流。
(责任编辑:柑柠凤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