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古琴演奏家吴钊:中国古琴艺术的过去与现在

2009-06-08 13:2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吴钊:古琴演奏家兼音乐史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

吴钊:古琴演奏家兼音乐史家,自幼受到昆曲、古琴等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1953年从泛川派古琴大师查阜西学琴。1959年大学毕业后,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历任中国艺术研究所中国音乐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等职。2001年起任中国琴会会长。

2009年4月5日,在由北师大文学院分团委、北师大松风琴社、丝桐馆共同举办的“雅韵·知音”古琴文化系列讲座中,著名古琴家、音乐史家、中国琴会会长吴钊就古琴的内涵以及与西方音乐的差别,进行了介绍。

西方音乐影响古琴艺术

目前,在国内很多高校中都活跃着古琴爱好者,并成立了一些相关社团。对此,吴钊在赞赏的同时,也表示如今学习古琴,既要保持文化传统,又要面对来自西方音乐体系的影响。“当前的状况是:大多数弹琴的人,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对中国传统反而相对陌生。”吴钊说,要了解古琴艺术的传统原初面貌,就需要了解其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情况。在当下,将传统古琴艺术与西方音乐结合,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但从保护、传承方面,则需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抉择。

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吴钊表示,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

可是现在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音乐学院,大多认为古琴只能用于独奏而不能与交响乐队合作,这就降低了琴的价值。如果古琴与交响乐队合作,他们更多的是通过两次扩音的技术手段勉强达到较大的音量,这就背离了古琴的特性。

吴钊说,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

理解古琴艺术要达到哲理性要求

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

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现代音乐学院的教育建立在西方音乐基础之上,因而如今哪怕是音乐学院的古琴教授弹奏传统经典曲目时,在传统意蕴上也会有所匮乏。他们的演奏与古琴传统是背道而驰,缺乏共同语言而难于沟通的。”吴钊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