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道教音乐与唐五代词乐(三):道教音乐曲风倾向与唐五代词乐

2009-07-24 12: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尚丽新
这些精通音乐的宫女乐伎的入观,给道教音乐带来改革。

四、道教音乐的艳情化倾向与唐五代词乐

前文述及群体参与不仅导致文化增殖且改变文化价值取向。女冠和文人参与道教音乐文化的传播,改变其价值取向即是很好的例子。盛唐时,史籍多载宫廷中帝王与羽士、名流、高级乐工对道曲的贡献;中唐而后,大量描写道教音乐的诗将焦点放在女冠和步虚声上;到了晚唐五代,则是更变本加厉地将俗世中仙妓合一的女冠视为道教仙乐的化身。显然这样一种文化变迁迟至中唐已经开始了,下面我们来作一个具体的考察。

首先我们来考察女冠。女冠是道教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这在前文已经论及,无需赘述,现在要从音乐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女冠。女冠大多精通音乐,很大一部分原因与宫廷有关。唐贵族女子喜入道观已成风气,这些公主之类的贵族妇女入观时必定带着一大批宫伎,其中精通音乐者不乏其人;再有宫人常因种种原因如色衰年老等离宫入观,这一点在前文“唐代燕乐的开放性对流式传播”中已提及,这里再补充一些资料。“君看白首诵经者,半是宫中歌舞人”(卢纶《过玉真公主影殿》),表明宫中乐伎入观修行的现象极为普遍,又许浑《赠萧炼师》诗序云:“炼师自贞元初,自梨园选为内妓,善舞《柘枝》,宫中莫有能比者。……后闻神仙之事,谓长生可致,乞奉黄老,上许之,诏居嵩南洞清观”。又有“政平坊安国观,明皇朝玉真公主所建。……女冠多上阳退宫嫔御。其东与国学相接。咸通中,有书生云:‘每清风朗月,即闻山池之内步虚笙磬之音’”(据《剧谈录》卷下“老君庙画”条载)。

这些精通音乐的宫女乐伎的入观,给道教音乐带来改革。“却进昭阳旧赐筝”、“步虚犹作按歌声”,她们将世俗音乐注入道教音乐,提高了道教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水平,同时也将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音乐拉近了世俗。使道教音乐的性质发生改变。而恰恰道教又是一种不禁欲的宗教,它的音乐也是为了让人享乐,不是一味地清高。宫廷乐伎加入女冠行列,使女冠的音乐素质大大提高。在唐代这样一个崇尚音乐、崇尚享乐的时代,女冠音乐自然会得到上流社会的青睐。宫廷是乐伎宫女模仿女冠、歌唱道曲的中心,“每道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声”(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前蜀后主王衍亦令宫人作女冠打扮,大唱《醉妆词》;后晋和凝的《宫词》写道“芙蓉冠子水精簪,闲对君王理玉琴。鹭颈莺唇胜仙子,步虚声细象窗深”。这些都以演奏步虚为名,实则是为满足帝王的声色之欲。女冠音乐的艳情化恐怕肇始自宫廷的声色享乐。唐玄宗为满足一己私欲,赐其子之妇杨玉环法号太真,入观修道,通过这一“仙化”净化,便可堂而皇之地册其为贵妃。敦煌《云谣集杂曲子》中的二首《内家娇》,据任半塘先生考证其为杨妃所作,现录二曲如下: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