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多姿多彩的独山花灯

2010-04-07 10:58
来源:独山党政信息网 作者:寒风
独山花灯是流行于独山地区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由这种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戏曲的统称。

多姿多彩的独山花灯

 
独山花灯是流行于独山地区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歌舞和由这种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一种叫“花灯”的民间戏曲的统称。这种民间歌舞是由江西的“采茶”、湖南的“花鼓”、“花灯”和湖北、江南的小调等传入独山后,与当地的民歌、舞蹈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习俗、语言、生产、生活长期融合,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是我县历代各族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独山花灯产生于民间,长期流行于民间,直到新中国诞生后才得到健康地成长和迅速地发展。如今它以载歌载舞、多姿多彩的表演形式;明快活泼、优美动听的唱腔旋律;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仅赢得了独山县、而且也赢得了黔南州各族人民的喜爱。由于它根植于农村,在贵州花灯中独树一帜,自成体系,被人们称为贵州南路花灯的代表。
 
独山花灯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独山就出现了阳戏和花灯的演出活动,清末至民初最为盛行,各地纷纷建立灯班,不仅能跳花灯歌舞,还能表演花灯戏。抗战期间,独山为专署驻地,人口剧增,外来演出团体增多,花灯、花鼓、采茶戏之类的民间戏曲再次传入,对独山花灯的提高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独山花灯产生于“社”的祭祀活动,在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中,经历了一个由一元到多元的演变过程。从功能上来划分:一为酬神,一为娱人,但两者经常互相混杂;从形式上来划分:一为地灯,一为台灯。
 
地灯不择场地,是在台下演唱,故名地灯。属于歌舞类,曲调明快、灰谐、接近口语,舞蹈欢快、朴质、优美、生活气息浓,只有锣鼓伴奏。主要用于驱鬼镇邪,招财求子,消灾除病,酬神还愿,故又名愿灯,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建国后,随着科技知识的普及,这种以酬神为目的的愿灯活动已被人们自觉革除,艺人们也采取新词套旧曲的手法,并借用其舞蹈动作来丰富花灯歌舞和花灯剧的表演内容。
 
台灯是由地灯发展起来的,不带迷信色彩,纯属娱乐性质,演唱于舞台上,故名台灯,亦名耍灯。台灯分花灯歌舞和花灯戏两类。花灯歌舞,曲调旋律流畅、情绪欢快、民歌风味较浓,舞蹈纯厚朴质、热烈、富于生活气息。花灯剧是在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戏曲形式,能表现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人物按角色穿戴戏装。台灯不但有锣鼓、还加入弦乐器伴奏。
 
独山花灯素有农民艺术之称,不仅在于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还在于它广泛的流行于农村,演员多为农民,常活动于农闲的古历正月,尤以元霄最为活跃。
 
独山花灯由于过去长期植根于农村,既无专业灯班、职业艺人,又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中缓慢地发展,因此规范化、程式化的程度不高,还保持着农民艺术特有的通俗、淳厚、朴实和明快,带有较大的可塑性,即兴创作的成份较多,同时长期活动于农村而受地区人们审美情趣的制约,对省外戏曲剧种风格的吸收较慢,使载歌载舞的形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并以此构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