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铜鼓之美

2011-05-16 16:38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黄晶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铜以及少量锡、铅、锌等融合铸造而成的,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诸如炊具、乐器、神器等不同的角色。

铜鼓拓片
 
 
铜鼓自产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用铜以及少量锡、铅、锌等融合铸造而成的,在不同时期扮演着诸如炊具、乐器、神器等不同的角色,它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延续着古人世代相传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文明中极富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铜鼓千千面,面面皆不同。
 
作为一种青铜重器,铜鼓因形体巨大,而鲜见于民间收藏,而随着收藏日益升温,铜鼓逐渐开始被各路藏家所重视。
 
目前已知海南出土铜鼓中,以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出土的汉代北流型铜鼓为体积最大者,现藏于省博物馆。此外,省博物馆还入藏两面临高县出土的汉代北流型铜鼓,体积稍小。
 
美在太阳纹
 
铜鼓之美,美在鼓面纹饰。不少铜鼓收藏者,采用拓片的方式,集千面铜鼓成册,用作欣赏,研究铜鼓发展历程。
 
记者在省博物馆看到,昌江出土的汉代铜鼓,面径达100厘米,腰围达270厘米,置于独立展柜中。
 
仔细观察铜鼓,可见鼓面铸四只立蛙,蛙身长3.7厘米,高2厘米,三只呈逆时针站立,一只为顺时针站立,使鼓面富于变幻,立体感增强。
 
该铜鼓的鼓面正中铸八芒太阳纹,从圆心向外,铸多圈弦纹,构成晕圈。相邻展柜中的临高出土汉代北流型铜鼓,同样具有太阳纹饰。
 
据省博物馆馆长丘刚介绍,这种由光体和光芒构成的太阳纹是最早出现于铜鼓上的最基本的装饰纹样,是鼓面装饰中最重要、最醒目的图案,也是唯一贯穿于铜鼓历史始终的纹样。
 
丘刚说,太阳纹原本是铜鼓浇铸口留下的残痕,经反复打磨修饰成为一个圆饼形的突出体,少数民族先民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并结合太阳崇拜,最终形成了太阳纹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有学者认为,太阳纹不仅是铜鼓所有纹饰的中心和重心,也是铜鼓作为乐器、礼器和权力重器的最具崇拜、信仰和文化意义的标志。太阳纹的设计是铜鼓工艺家的第一步工作,任何铜鼓形制上的变化,必先导致太阳纹的改变,太阳纹占据鼓面主导,其他纹饰只不过是表达对太阳纹的自然崇拜罢了。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1980年在中国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上以标准器出土地名将铜鼓分为八个类型的分法,即万家坝型、石寨山型、冷水冲型、遵义型、麻江型、北流型、灵山型、西盟型。
 
八大类型铜鼓的总体特征是通体皆铜,平面曲腰,一头有面,中空无底,侧附四耳,形态优美,纹饰变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