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艺术 > 曲艺 >

铜鼓之美(2)

2011-05-16 16:38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黄晶
美在共鸣声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有记:蛮夷之乐有铜鼓。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的铜鼓多与其他乐器同放在一起。 铜鼓,由专做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
 
美在共鸣声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有记:“蛮夷之乐有铜鼓。”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的铜鼓多与其他乐器同放在一起。
 
铜鼓,由专做炊具的“铜釜”演变成敲击发声的“铜鼓”,铜鼓价值的高低与其音色好坏息息相关,声音好者,比较贵重。
 
按照现代乐器分类,铜鼓属于体鸣乐器,其腔体具有独特的储存、共鸣和传声结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吴伟峰介绍,敲击铜鼓的鼓面,可以发出金属的音响,鼓声经过圆柱形的鼓腰,最后到达宽敞的鼓足,由此向外传送,形成独特的铜鼓音乐。
 
五代词人孙光宪在一首《菩萨蛮》中写道:“木棉花映丛祠小,越禽声里春光晓。铜鼓与蛮歌。南人祈赛多。客帆风正急,茜袖偎樯立。板浦几回头,烟波无限愁。”
 
词中描写的是南国早春,木棉花开,少数民族敲击铜鼓,发出阵阵鼓声,人们舞蹈赛神祈福平安。
 
吴伟峰说,铜鼓是一种民族民间乐器,在使用和传承上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因此一直没有成形的乐谱流传,直到195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用汉字和符号记录鼓点,逐渐形成鼓谱。
 
据介绍,铜鼓演奏一般由数个鼓点联成一个套路,每个鼓点的连接转换都有一种节奏变化的提示,这种提示是一种即兴式的变化,具有相当的自由度,与传统戏曲中的开台锣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吴伟峰说,民间还流传下来铜鼓舞,一种是以铜鼓为道具的舞蹈,还有一种便是铜鼓伴奏的舞蹈。
 
铜鼓舞作为一种形象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历史背景下的劳动场景,可以还原稻谷的生产过程,也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图腾崇拜。
 
美在传奇
 
作为一种受到社会全体成员敬仰、崇拜的神圣器物,铜鼓的来源及其管理、传承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
 
广西河池一带,一直流传着一首祭鼓词,词中写道:“古时天无云,天旱九个月……天娘母动心,放下倾盆雨,雨滴大如鼓……铸个大铜鼓,造个好铜鼓,人间有灾祸,打鼓报天娘。”
 
于是,人间有了铜鼓。
 
民歌歌谣中的内容纵然有些滑稽的地方,但是毕竟是古人美好愿望的寄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关于铜鼓的管理,广西民间也流传着多种版本,一种为私人所有,一种为宗族所有,还有一种为村寨集体所有,无论哪一种持有方式,人们对铜鼓的保护和管理非同寻常,铜鼓非但不能买卖,还必须经过杀鸡歃血等隆重的仪式,才能正式继承铜鼓。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3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