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二)(3)
2011-08-17 09:48
演出,团长许广平,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
演出,团长许广平,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此为越剧第一次组团出国正式访问演出。这是解放后我国第一个专业戏曲团体出国承担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
52.最早形成〔C调〕即〔六字调〕的,是1957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53.最早建立的越剧演员培训和史料展览机构,是1962年在嵊县建立的“越剧之家”。1955年由马潮水、张云标、金荣水、袁雪芬、尹桂芳、姚水娟、屠杏花、竺水招、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尹树春、高剑琳、毛佩卿、张茵等63位越剧演员组成筹建委员会。袁雪芬为主任,姚水娟、竺水招、马潮水、冯农为副主任。得到全国各地200多个越剧团的响应,义演集资8万余元。越剧之家坐落在嵊县鹿胎山麓,设有陈列室、练功房、教室、接待室等,担负着本剧种的史料搜集整理、艺术交流、培养训练青年学员、接待联络广大越剧工作者等任务。1964年,辟设越剧史展览室,以收集到的文字、图片、实物,展示越剧各个时期的历史沿革。“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资料被毁,并停止活动。1978年恢复活动,重新搜集、录制和展出了小歌班男班和女子越剧时期的名伶照片、道具、乐器、服饰、唱片、堂彩、唱腔录音以及各种流派的主要唱段等。自1964年至1982年,先后举办了12期(每期半年至一年半)艺训班,为11 个省市的43个越剧团培养了400多名男女演员及演奏人员。1990年越剧博物馆竣工开放,全部史料移交博物馆,以开办艺训班为主要任务,不断为专业、业余越剧团培训、输送了大批艺术人才。
54.第一次被外国剧种移植的越剧剧目,是1962年12月底至1963年1月中旬,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率领上海越剧院徐玉兰、王文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朝鲜唱剧《红楼梦》的排练进行辅导。
55.第一部以越剧艺人为题材的电影,是1964年1月10日,由上海越剧院编剧徐进参与编写,演员曹银娣、沈凤娟等参加拍摄的,反映越剧艺人生活和斗争的彩色故事影片《舞台姐妹》,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