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二)(4)
2011-08-17 09:48
56.第一次形成〔降B调〕的,是1965年10月,在大型现代剧《火椰村》排演中,袁雪芬与琴师周柏龄共同创造了新腔〔降B调〕。 57.第一次使用无线话筒的
56.第一次形成〔降B调〕的,是1965年10月,在大型现代剧《火椰村》排演中,袁雪芬与琴师周柏龄共同创造了新腔〔降B调〕。
57.第一次使用无线话筒的,是1974年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解放剧场上演的现代小戏《半篮花生》一剧中,由男主角张国华试用了上海华侨胶木厂试制的无线话筒。1975年,由上海无线电二厂正式批量生产无线话筒,各剧团均竞相采用,并设置专职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
58.第一次在舞台上使用可控硅调节灯光的,是1974年12月,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舞美队灯光组,试制成功可控硅预选调光器并用于舞台灯光的调节。
59.第一次在越剧舞台上塑造领袖形象,是1977年10月南京市越剧团男女合演现代剧《报童之歌》,突破戏曲舞台上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首次在越剧舞台上竖立周恩来的艺术形象,但剧中人物周恩来只念不唱。
60.领袖形象第一次在舞台上开口演唱,是1978年12月21日上海越剧团(即上海越剧院)在徐汇剧场上演《三月春潮》一剧中,刘觉扮演的周恩来,不仅念白上模仿周恩来本人的语音声调,还用越剧曲调让人物当场演唱,突破了领袖人物不宜唱的清规戒律。1979年2月28日,该剧赴北京参加第四轮全国戏曲调演,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二等奖。该剧以男女合演形式来反映重大的革命历史题材,树立周恩来同志的艺术形象。首都的专家和领导,均对该剧在艺术上的创新探索给予好评。张艾丁说:“《三月春潮》证明戏曲表现老一代革命家是完全可以的,总理演得很好,唱得也很好,为戏曲打破了禁区,提供了经验。”曹禺说:“过去一说越剧就想到梁祝、贾宝玉、碧玉簪,现在居然在越剧舞台上看到总理,很是那么个意思,唱得也很自然,放的也很是地方,和秦腔《西安事变》各有巧妙不同。越剧在激昂慷慨的时候唱也很好。大约从此以后,无产阶级领袖们,不论什么剧种,都可以唱,因为有这几个剧做了开拓者。”
61.首位在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任职的越剧演员,是1978年3月~1993年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袁雪芬。
62.第一部彩色宽银幕越剧艺术影片,是1978年10月由上海越剧团袁雪芬、金采风、史济华、徐瑞发等主演的,香港凤凰影业公司拍摄,罗君雄、岑范导演的《祥林嫂》。
63.越剧界首次为个人举办越剧流派演唱会,是1979年9月24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在文化广场联合举办“尹桂芳越剧流派演唱会”,袁雪芬、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尹小芳、筱桂芳、沈嘉麟等参加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