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识风水 解析中国风水名城(5)
2010-05-21 11:44
古阆中 千水成垣 天造地设 风水离不开人,没有人文精神,山川就失去了灵气,风水就失去了土壤。人生活在城市中,如果城市的选址营造深受风水思想的
古阆中
千水成垣 天造地设
风水离不开人,没有人文精神,山川就失去了灵气,风水就失去了土壤。人生活在城市中,如果城市的选址营造深受风水思想的影响,那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内外各种设施的布置安排,就更不能摆脱这种影响了。我们再考察一幅清代道光元年的《阆中治城图》。
古代阆中历来为西南重镇,嘉陵江迂曲于阆中而经其三面,以风水“水法”而论,正形成“大聚结”,呈“千水成垣”和“金城环抱”之势。江水滋润着肥沃的土地,调节其气候,形成良好的生态,古人称其有“丝盐之利,舟楫之便,可以通四方商贾”。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良好的人文氛围,因此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此图采用平、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绘法,城外山川大势颇有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笔韵,山秀水曲,端庄绮丽,轻歌曼舞,明堂之中孕育出方正壮阔的阆中城。
阆中城共开四门,北门偏西,南门偏东,东、南、北皆加筑了瓮城,惟西门缺。从地形上看,应该是西墙距河较近,空间局促所至。查史料记载果真如此:图上阆中是唐宋时格局。汉时城址在城西北,后嘉陵江河床变迁,逐渐向东岸侵蚀,到了唐朝,城址只得东移南迁。为改善西门无瓮城的状况,建城者据风水原理作了弥补。这种弥补在地图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我们可以见到西门外有阆风亭、览胜山房、石匮阁、王爷庙、镇水旧铁犀、镇水新石犀、新鱼翅等地物。其风水意象契合《阳宅会心集》所言:“城门者,关系一方制民,不可不辨,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又言:“如有月城者,则以外门收之;无月城者,则于城外,建一亭或做一阁,以收之。”月城就是瓮城。西门外未建瓮城,便修筑以上亭、庙、阁、房等,从而克服了西门迎山接水之难,人为地取得了风水吉象。风水的选择,不仅抚慰了人们的心理,而且在景观上进一步构成“西津晚渡”、“石匮凌云”等古阆胜景。
城内地物的分布也颇有讲究。全城几何中心位于“中天楼”之处。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的确定和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图上看,“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乃阆中城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远山朝对并据为底景,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锦屏山位于嘉陵江南岸,与城对景,为阆中案山)。
在风水中水具有重要意义,充沛的水不仅能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在风水中,水也是生气的标志。水能聚气,尤其是呈环抱之水。因此中国古城大多选址于水边。四川阆中就是其典型代表。阆中位于嘉陵江中游,江水呈U字形三面绕城,形成城北有盘龙山(镇山)可依,南有锦屏山(案山)隔江相照的格局,实乃风水中理想的居住模式的反映。而阆中由于地处川北优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陕西、甘肃、湖北等地商贾云集及货物的集散地。
以“中天楼”为中心还分布着保宁府署、川北道署、文庙、武庙等衙署机构和宗教文化建筑,符合风水“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之说。文献记载,“中天楼”之处原有一山曰凤凰山,自主山蟠(盘)龙来,山势嶙峋,苍翠窈窕,如屏如几,后被庸人削平,仅存山麓。明万历年间,新任知府为增风水吉象,命在原址筑楼增势,这就是“中天楼”的来历。
阆中城外,东北山势高峻,主山蟠龙之顶,筑有“观星台”;西南地势低平,立“火神庙”;东南舟楫往来,商贸繁荣,立“财神楼”。这些又有什么风水意义呢?原来,与风水九宫八卦相关。《周易·说卦》指出,东北为艮卦,象征山,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古代风水家以此为观测天象之最佳方位,故筑此观星台,使阆中天象观测日盛,成为古代著名的民间天文研究中心。正南离卦属火,故近此方位修“火神庙”以祭火;东南巽卦,主财,立“财神楼”祈财祈福,这是风水上最常见的做法。
观图可见城东南一片繁华,寺庙、祠堂、会馆、镇江楼(正对江南气口南津关之华光楼),一应俱全。风水书《宅谱问答指要》上讲,城市“南门、东门,生方,宜高昂轩朗”,正应此番景象。可见,古代风水讲究的“府州县城,内立衙署、仓库、文昌阁、魁星楼、城隍庙、关帝庙诸祠;外建社稷坛、里记、历坛于北,风、云、雷、雨、山川坛、旗纛庙于南”,古城阆中的城市布局多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