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易学天地 > 教你好风水 >

大中原——大风水(3)

2010-06-24 10:30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单之蔷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
战争与灾害: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
 
说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这种观点立刻会遭到反驳。因为谁都知道,从历史上看,中原大地是中国战争最多、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地方。从成语“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就可以看出,中原的另一个同义词就是战场。而“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似乎说的也是中原的旱涝灾害。
 
这样的地方能说是风水宝地吗?这的确是个问题。
 
然而即使真的如此,我仍然认为中原是中国的风水宝地。虽然战争频仍,灾害不断,但是为什么中原的核心处河南历来都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方之一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用到“周期性”这个概念。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可以说是战争周期性出现的规律;而研究洪水的学者则将洪水分为“5年一遇,1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500年一遇,1000年一遇”的灾害级别,可见洪水也是周期性出现的。中原大地碰到的最大的灾害是黄河的决堤泛滥,但这也是周期性出现的。有史以来,有记载的黄河大的改道有5次,小的决口和泛滥次数很多,但也是周期性的。
 
正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天灾,都是周期性出现的,都有间隔,因此在不发生战争和灾害的年代里,中原就是最适合居住的地方。这里气候温暖,雨量适中,而由黄河泛滥造就的大平原,土地是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的沃土。四面八方的人会向这里聚集,人口日益稠密。
 
当战争或灾害来临时,这个聚集的过程就暂时停止,人们开始逃离这个地方,从中原向四面八方流散。
 
仅仅从个人、家庭、家族、民族等角度看,或仅仅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战争带来了创伤,灾害毁灭了家园。从这样的角度和尺度看,中原就不是风水宝地。
 
但是当我们转换空间和时间的尺度,以文明为空间单位,以文明的发展史为时间的尺度看中原,我们就会看到每一次战争只不过是改朝换代,中华文明并没有湮灭。而每一次灾难,则把中原的人连同他们的文明推向四方。
 
在中原产生的中华文明为什么会传向四方?传播的动力又是什么?
 
可以说逐鹿中原的战争,是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和平时期中原文明传播的速度远远不如战争期间快。每一次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都像风箱的活塞一样被推下去了,像海绵一样被挤压了,这时中原的中华文明就会从风箱中,从海绵中涌出来,传向四周。
 
西晋被异族所灭,南北朝的对峙,还有北宋的灭亡,南宋偏安江南,这两次中原王朝覆灭的结果,都使中原文明大规模南下。
 
表面上看,战争的结果是北方民族胜利了,皇城被攻破了,甚至皇帝都被掳走了。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很有意味了。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学起中原的文化来,他们的服装变了,他们的文字变了,他们的语言也变了。他们越来越不是原来的他们,他们变成中原文明的一分子了。
 
为什么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都学习起被征服者的文化来?为什么他们都没有避免被同化的命运?这与中原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中原是一块农耕的沃土,而其北方则是草地或者寒冷的林地,中原的文明相对于北方草地上的民族,早已“抢先成熟了”,因此北方游牧半游牧生产方式的少数民族即使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也无法取得优势,只有学习。
 
大中原——大风水
洛阳号称九朝故都,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嵩山为其主山,龙势由此而北,蜒蜿而长顿,一支结于北邙山,另一支结龙门山,中扩为堂局,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河、洛河、涧河等河汇于明堂之前,山水翕集,形胜万千。制图/蔡博峰
 
这就是中原大地的神奇之处。这块土地所诞生的文明与这块土地形成了一种神奇的关系,无论这块土地上的统治者怎样更换,但文明不灭,各种统治者、各式王朝都是工具,都是承载中华文明的工具。这真有些“汝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意思。
 
自然灾害也是中原文明传播的动力,每一次黄河的泛滥,都把中原的文明驱向四方。中国人的许多姓氏都能在河南——中原的核心地带找到起源,中国的许多移民的故乡都可以追溯到河南。
 
中原土地膏腴,沃野千里;她温暖湿润,物产丰富;她南北兼具,东西并存;她文明渊薮,礼仪之邦;她是中心地,是文化魅力的圆心。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是,古都都有一个向着中原大地聚集的过程,且不说汉民族王朝的首都有一个从西向东向着中原聚集的过程,比如咸阳—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王朝,比如金、元、清等王朝的首都等也都有这个趋势,可见中原对周边的吸引力。
 
但是另一方面,中原又是刀光剑影的战场,是洪水滔天的灾区。
 
福地和战场轮转,沃土和灾区互换。吸引—分离,会集—迁徙,中原既是文明的摇篮,又是文明的播种机,中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仅仅通过正常的途径传播文明,更通过周期性的战争和灾害作为动力机制,把中原地区的文明像波浪一样推送到远方。
 
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几千年而绵绵不绝,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原地区的周边不是大海,就是沙漠、草原,还有就是高寒的青藏高原。这就决定了在中原的周边很难诞生和成长起超越中原的文明来。中原文明抢先成熟了,而其他的文化和民族最经济最方便的选择就是学习中原的文明。
 
这就是中原大地对中华文明的意义。它虽然不能阻止战争和灾害,但是它利用战争和灾害作为动力,传播了文明。对中华文明而言,还有比中原更好的风水宝地吗?
 
不仅是最大最好,中原还是不断增长的风水宝地
 
中原的神奇还在于它是一块不断增长的土地,甚至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土地。
 
中原的增长有赖于伟大的黄河。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大的一条河,下游的泥沙含量可达50%左右,可以说是一半水,一半沙。有一年我在郑州,坐着水陆两用的气垫船来到了黄河中的一个沙洲上,掬起一捧黄河水,我看到河水是稠的,这哪里是河水,分明是泥浆呀。就是这满是泥浆的黄河在汇入大海时,把带来的泥沙沉降下来,填海造陆,华北平原因此得以不断地向大海伸展。
 
仅从1578到1855年的277年间,黄河就新造土地5490平方公里,这接近于上海市的总面积。即使在今天,在黄河三角洲每年都有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生长出来。
 
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主题:中原是中国最大的风水宝地。其实至此已经十分清楚了,面对这样一块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增长的土地,谁还会怀疑它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风水宝地呢?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