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七夕祈愿:望月穿针忙乞巧 唯美浪漫求幸福

2021-08-11 09:28
来源:舜网 作者:戴永夏
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传这天是天上牛郎跟织女相会的日子,因此七夕节的许多习俗,都围绕着这个神话故事

  农历七月七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双七节”“女儿节”等,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以后历代对此节都很重视。据传这天是天上牛郎跟织女相会的日子,因此七夕节的许多习俗,都围绕着这个神话故事展开。尤其是织女,她是人们心目中具有高超智慧和多种神通的女神,人们在她身上寄寓了很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希望她能赐给智慧和幸福,由此便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祈愿习俗”。

  七夕的祈愿习俗中,一个主要习俗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女子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擅长女工。乞巧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一为“祭拜乞巧”。过去,民间在七月七日晚上有祭拜织女(星)的习俗,祭拜者主要为妇女。祭拜时要供奉瓜果、巧饼等祭品,并设案焚香燃烛。隆重一些的还举办“乞巧筵”“乞巧会”。这种习俗至今仍在一些农村流行。其二为“浮针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前夕,用杯子盛鸳鸯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在一起),夜间露天存放。七日天明再将水放在太阳下晒,等水面上生成一层薄薄的水膜,即取缝衣针轻置水面上,使之漂浮,这时水底便现出各种针影。若影如云彩、花叶、鸟兽或鞋、剪刀等图案,便得巧;若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等图案,便得拙。其三为“蛛网乞巧”。农历七月七日晚以盘盛瓜果,如果有喜蛛在上面结网,就能得巧。还有的在七夕前一天捉一只小蜘蛛放在盒内,第二天看蜘蛛在盒内是否结网和结网疏密如何,以此来检验智巧,网丝多而圆者为得巧。其四为“穿针乞巧”,又称“金针度人”。农历七月七日晚,少女们在月光下以丝线穿针孔。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双孔、五孔、七孔、九孔之别。先穿过针孔者为得巧,后穿过者为输巧。其五为“种生乞巧”。在七夕前几日,将豆、麦、稻、谷等作物种子浸泡在陶瓷盆中,到七夕时供奉织女,以此乞巧。谁浸泡的种子出芽齐、长势好,谁就乞得了巧。其六为“观云乞巧”。一般是在庭前开阔处,于七夕前搭建楼台,饰以五彩装饰,七夕当天在其上设供拜仙;或登上山坡,观察云彩变化出的各种形状,乞得智巧。另外在各个地区,也流行着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乞巧方式。这些丰富多彩的乞巧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渴望获取智慧的心情。

  人们不但想获取智巧,更希望生活富裕。恰好织女是主宰稼果、生机和财货的女神,于是又产生了七夕向织女“乞富”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就将织女视为主宰生产和收获的女神,如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云:“织女,天女也,主果蓏丝帛珍宝。”七夕时值孟秋,收获

  在望,为了乞求天遂人愿,大获丰收,人们自然要向这位“收获女神”举行荐尝、乞求、酬谢的仪式,而这一仪式就是早期七夕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汉族中,因后世出现了财神赵公明元帅,所以向织女乞富的习俗逐渐被供奉财神代替。

  有了智巧财富,还要繁衍后代。由于织女还具有主掌生育和庇护儿童的神性,这便产生了七夕向织女“乞子”的习俗。此俗许多史书都有记载。如晋周处的《风土记》载:七夕,“无子者可(向织女)乞子。”唐韩鄂《岁时纪丽》云:“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所谓“化生”,是一种模拟出生受洗的仪式,人们以此仪式向织女求子。这种风俗主要流行于战国以前。后世有了观音做“送子娘娘”,于是人们便把乞子对象逐渐转向观音。

  美满的婚姻也是人们所渴望的。而织女的神性还表现在主婚配上,这便催生了七夕向织女“乞求婚姻美满”的习俗。此俗在古代比较盛行,如今只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保留得比较明显。如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至今仍流传着七夕“跳月”之俗。届时,青年男女欢会于广场,男青年吹芦笙、敲铜鼓,少女们则敲着竹杯翩翩起舞,谓之“苗女弄杯”。这种“七夕跳月”,即是古代盛行的“男女大会”的遗存,亦是向织女乞求美满婚姻的一种浪漫形式。

  年轻人希望婚姻美满,而老年人则希望健康长寿。何以求之?那还是要找织女,因为织女又是主人寿命的神女,由此又产生了七夕“乞寿”的习俗。乞寿的方法,隋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作过这样的介绍:七月七日晚,洒扫庭院,在露天设供桌,供酒脯时果香烛,祭祀织女牵牛星。祭毕,祭祀者怀着所祷之愿,在庭中遥望天空,等待时机。当看到银河中有奕奕白气翻滚,如大河中的波浪,光耀五色、流闪生辉时,便下拜祈祷,乞寿或乞富、乞子都可以,但只能乞一,不能兼求。所乞之愿实现后三年,祈祷者才能讲给别人听,据说此法颇为灵验。

  以上种种祈愿,固然有不少落后迷信成分,其愿望也未必能实现,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是重要的,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所产生的激励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尤为可贵的是,它真实地反映了古人理想、愿望的丰富与多元,这正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因为,没有理想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没有前途的。诚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不论对古人还是对今人来说,这话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4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