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产量为每公顷3.9吨,印度为每公顷3吨,日本为6.6吨,我国推广杂交水稻面积已占59%,每公顷平均产量为7.1吨。
据介绍,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印度等国的杂交水稻发展十分迅速,已应用于生产。2004年越南种植杂交水稻65万公顷,印度为56万公顷,并取得了比当地良种每公顷增产1.5~2.5吨的效果……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已出口到几内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地,大幅提高了当地的水稻产量,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科技力量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做出贡献。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袁隆平带给他们的惠泽,很多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记住了袁隆平!
“上个世纪80年代,袁隆平老师骑着自行车去稻田;到了90年代,他骑着摩托车去稻田;进入21世纪,他开着自己的小汽车去稻田。三十多年来,袁老师下田的交通工具在变,但下田的习惯、朴素的穿着没有变;水稻的产量在变,但袁老师执着探索的精神没有变,这种精神,就是不断挑战、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袁隆平院士的学生、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华凤这样描述恩师。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袁隆平创新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即便是今天,他坚定的步伐依然在前行。现在,袁隆平虽然已经79岁高龄了,但他还在不懈奋斗,心怀梦想,他说:我还有两个愿望,第一,是要实现第三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是要把杂交水稻技术推向更多的国家,造福世界人民。
国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这样评论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而袁隆平给中国解决贫困与饥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如今,粮食危机正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世界迫切需要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当前危机。08年4月上旬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齐格勒曾发表声明说:“毫无疑问,我们需要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而杂交水稻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技术之一。”他还特别提到:“中国在杂交水稻方面的成就尽人皆知。杂交水稻有可能影响世界其他水稻产区,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长西瑟罗纳先生在新当选院士就职典礼上介绍袁隆平院士的当选理由时说:“袁隆平先生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3500万人的吃饭问题。”
袁隆平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
(责任编辑:冰诺、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