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武昌首义,是一首个人英雄主义的伟大史诗,也是一首民族主义的雄浑交响曲!
掸去历史的灰尘,我们终于发现,武昌起义,这个宏大、雄壮的历史过程,正是在某些英雄个人的主观意志活动下达成的。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地区的革命力量损失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起义。经过两湖地区革命党人的努力,起义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武昌起义。
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他们打死了反对起义的军官,夺取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库。库内储有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起义军首先占领该库,对武昌起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工程第八营占领楚望台后,陆续集合了200余人,推举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
与此同时,驻城外的第二十一混成协辎重队的革命党人也举火为号,发动起义,炮兵营与工程队立即响应,并齐集楚望台。二十九标、三十标的蔡济民、吴醒汉也率领部分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测绘学堂的近百名学兵也迅速向楚望台集中,其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先后率众起义。这时,武昌城内除防守督署等机关的旧军仍企图顽抗外,已有近3000人参加起义,吴兆麟、熊秉坤、蔡济民等认为不能单纯防守楚望台,而应立即趁夜向总督署及紧靠督署的第八镇司令部发起进攻。
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开始分三路进攻。第一路经紫阳桥、王府口街进攻督署后院;第二路从水陆街进攻第八镇司令部及督署翼侧;第三路从津水闸经保安门正街进攻督署前门。同时,令已入城之炮八标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轰炸。进攻开始后,因事先未将敌人的部署侦察清楚,加上兵力有限,南湖炮队尚未完全进入阵地,不能给步兵以有力支援,以致初次进攻受挫。第一路进至紫阳桥附近时,遭敌军猛烈射击,伤亡较大;第三路一部进至津水闸,遭敌顽抗,前进受阻,另一部虽进抵保安门附近,也被敌击退。正在此时,又有一部分起义士兵前来参战,炮队也已进入蛇山阵地,开始射击,于是士气更加高涨。
晚12点后,起义军发动第二次进攻,战斗异常激烈。起义军突破敌人防线,进至督署附近,在督署和镇司令部后门以及前门钟楼等处放火,蛇山和中和门的炮队朝火起处猛烈发炮轰击。三路起义军在炮兵火力支援下,一举冲入督署,将大堂点燃。企图依靠围墙进行顽抗的守军,见大势已去,一部投降,大部溃散。督署及镇司令部遂被起义军占领。瑞虒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逃走。清军失去指挥,一片混乱。
10月11日黎明,武昌城内各官署、城门均为起义军所控制。当天上午,一些处于观望状态的清军士兵也陆续向楚望台集中,听从革命党人指挥。鲜艳的十八星旗插上武昌城头,宣告了武昌起义的成功。
10月11日夜,汉阳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光复汉阳。10月12日,汉口也光复了。至此,武汉三镇均处在起义军控制之下。革命党人发表宣言,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响应,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北都督府,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两个月内,湖南等13省宣布独立,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革命高潮。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终于被推翻,中国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伟大的革命中,新军官兵们无惧牺牲和挫折,他们大无畏的革命冲动,使得枯燥、琐碎、危险的日常生活,顿时充满了冒险和激动。即使是一个铁钉,一个威力微小的炸弹,一纸无关紧要的文字,也因革命的宏大叙事,而变得充满了戏剧性和不朽的意义。
作为那些已经超越时代局限的革命者个人,他们坚韧不屈,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历史感,百死不挠。在个人英雄主义的激励下和民族主义的感召下,那么多坚忍不拔的革命士兵、知识分子,抛头颅,洒热血,以身殉志,以命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