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联盟下有五个部落,即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青鸟、丹鸟为图腾的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谓之五鸟部落。部落下以是氏族,即五鸠(祝鸠氏、且鸟鸠氏、卩鸟鸠氏、爽鸠氏、鹘鸠氏)与五雉等。五鸠可能是伯赵部落以下的氏族。五雉可能是丹鸟氏部落以下的氏族。这样的氏族正好与图腾的三个层次相吻合:
部落一——风鸟氏 氏族一——祝鸠氏
部落联盟 部落二——玄鸟氏 氏族二——且鸟鸠氏
(少昊氏,鸟图腾) 部落三——伯赵氏 氏族三——卩鸟鸠氏
部落四——青鸟氏 氏族四——爽鸠氏
部落五——丹鸟氏 氏族五——鹘鸠氏
据此,我们知道少昊氏、青鸟氏、祝鸠氏之类系指部落或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个大集团,有组成这个大集团的各部落共有的标志符号(如鸟图腾);从大集团分出去的支集团(部落)又各有自己部落的标志符号(如凤鸟图腾、玄鸟图腾);由支集团再分出去的各小集团(氏族)又各有自己的氏族标志符号(如祝鸠氏)。这些符号(图腾)实质上正是以后的姓——氏。我们把远古部落的这种层次与西周分封情况作一对比,就会发现其共同点:
诸侯国一(鲁国)——鲁氏 卿大夫一(栾邑)——栾氏
周王室 诸侯国二(晋国)——晋氏 卿大夫二(杨邑)——杨氏
(姬姓) 诸侯国三(卫国)——卫氏 卿大夫三(常邑)——常氏
无论是远古传说时代,还是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时代,每当从原来种族分出去新的支族,就必然会产生新支族的符号标志——远古传说时代的部落是图腾;而当部落向国家过渡后,西周宗法制度则分封出氏。“部落与宗族,并行不悖。为部落酋长者对其宗族,固亦仍为首长也。”——这个标志(图腾,氏)也就是新支族“氏”。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体现于《礼记·丧服小记》的一段话,这段话解开了“氏”之本义:“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父的意思)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
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别子无继承权,必在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张氏,成为新一家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别子为祖”。别子的嫡长子继承新氏家支又成为新氏集团的大宗,此即“继别为宗”。只要新的同氏集团存在,大宗作为同氏集团领袖和代表的地位就永远不变,这也就是“百世不迁之宗”。同氏集团奉之为“宗子”。
别子除嫡长子外,也还有其他儿子即庶子。别子的长子、长孙、长曾孙……也都会有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各继承其第一代庶子,各代继承其父(祢),所以所“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代,即无丧服规定,所以说“五世则迁”。小宗五世则迁,意即只奉继高祖、曾祖、祖、祢(父)四世传重的小宗,而高祖以上超过五世的小宗不再尊奉。这样,每增添一代后裔,他们尊奉的小宗就相应产生一次变化,这就叫“祖迁于上,宗易于下。”
同氏集团的大宗不能绝,而小宗可以绝。如周公姬旦被封于鲁,但他因留佐武王,由其长子伯禽代为就封,是为鲁公。鲁公的弟弟除袭承周分爵位的其他弟弟(别子)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建立新氏。如凡伯封到凡地,成为凡氏始祖,伯龄封于蒋,成为蒋氏始祖,周公旦的四子被封于邢,成为邢氏始祖,茅叔封到茅,成为茅氏始祖;胙侯封于胙,成为胙氏(又称为作氏)始祖。他们各自的嫡长子又继承新氏家支,氏传承下去。这就是“别子为祖,继别为宗”。
“别子为祖,继虽为宗”是新氏产生的根本原因。一族之人,随着子孙繁衍,聚一处则不足以容,于是不得不分殖于外,这就产生了分封。而分殖于外的人,无论是以国为氏,还是以邑为氏,以乡,以亭、以地为氏,仍需相互联结沟通,这就产生了宗法。所以古人说:“有分土夫分民”。有分土,则有胙土命氏产生新氏的分封;夫分民,因都是同出一祖之后,都是受治于大宗之下的宗子。氏的分化是宗法制分大宗、小宗的名号,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一种反映形式。新氏族产生以后,虽然已得一地,但随着人口增多,同氏之人又不得不再行分殖,再辟新地。而再次分出去的同氏,随着人口增多,又复如此,这样,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如干生枝,枝又生叶,一族之人,遂遍布于天下。根据“别子为祖,继虽为宗”的精神,这分散各地的子子孙孙都尊奉第一代获得新氏的先祖为开氏(姓)始祖,虽经百世而不变也。这样,“氏”就成了表示第一代分殖出去的支系及其后裔的符号标志。
在《中国制度氏·宗族》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人类既知有系统,必有所以表之。时曰姓、氏。姓所以表女系,氏所以表男系也。然及后来,男子之权力既增,言统系者专以男为主,姓亦遂改从男。特始祖之姓,则从其母耳·周制,始祖之姓曰正姓,百世不改。正姓而外,别有所以表其支派者,时曰庶姓,庶姓即氏也……。《大传》注:‘姓,正姓也。始祖为正姓,高祖为庶姓。’疏曰:‘正姓,若周姓姬,齐姓姜,宋姓子。庶姓,若鲁之三桓,郑之七穆。’盖正姓以表大宗,庶姓所以表小宗也。”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姓是大宗的族号;旧有的族号;始祖的族号;木本水源之根的族号;而氏则是大宗(姓)分出去的支系——小宗的族号,后起的族号,始迁祖的族号,分居地始祖的族号。所以《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说文解字》“氏”字下段玉裁注:“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要而言之,姓表血统而示女系,氏表功勋而示男氏。如果说,姓是源于同一女性始祖的具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那么,氏就是源于同一父姓始祖的被分出去的各支系的开氏始祖的符号标志。
(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