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族的亚群体确确实实是存在的,但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依据和标准,而是各学科根据各自的需要制定自己的标准来划分的。官方的划分中,最著名的为语言学意义上的划分,语言学家根据方言,把汉族分为北方、湘、赣、吴、闽、粤和客家七大方言区人群,每一方言区再被细分成若干亚方言区。而其他学科因没有相应的标准,往往以长江为界,把汉族简单地分为南方人和北方人。更多情况下,以省(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为单位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河南人、山东人、上海人等。也有以大行政区划为单位结合人类文化学的特征来区分汉族亚群体,如华北人、华南人等。
汉族分布于全国各地,虽同为汉族,南北之间方言杂乱,有时甚至到不能通话的地步;几千年的汉族进化历史也证明了南北地区的汉族存在差异,而且是一种群体遗传基因进化上的差异。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包括语言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在不长时间内改变或缩小这类差别,因而不是根本性的;而几千年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遗传基因进化中所造成的不同地区汉族亚群体之间的差异,才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汉族姓氏在历史上的传递是连续和稳定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所展现的血缘文化的痕迹与生命遗传物质,特别是代表男性的Y染色体的遗传具有基本相同和平行的表现。因此,用群体遗传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分析汉族姓氏。
姓氏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表明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而不是长江。中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根据1000年来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当代中华民族的整体。
汉民族姓氏的起源
公元前21世纪,在黄河中流的河洛流域崛起了夏民族,这是汉民族形成的初始时期。以发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的姜姓和姬姓为主体,融合了东夷部落的嬴姓和偃姓,形成了强大的华夏民族。华夏民族以中原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夏、商、周三朝,延续达2000多年之久。随后,中国的姓氏经历了严格的宗法制度时期,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实施的“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户籍制度,打破了姓与氏的固定模式,姓和氏不再是贵族和特权的专用字,普天之下的秦人,不分贵贱,都有姓氏,姓和氏混合为一。汉承秦制,华夏民族在这一伟大的转化中,由秦人变为汉人,逐步形成了汉民族,汉民族所拥有的姓氏就是汉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