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的建立标志了汉民族的形成,汉民族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融合周边的民族进化而来。汉族姓氏以先秦时期形成的姓和氏为核心,吸收周边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的汉族新的姓氏传递和分布规律,这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华夏姓氏。这样,随着外族的不断融入,汉族姓氏进化的结果变成:著名姓氏同姓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大姓往往拥有多个郡望,以区别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体;姓氏的种类也随着总人口的扩大而增加、或随着总人口的缩小而减少。
汉族人口从西汉初的3000多万,发展到明朝末的1亿,再发展到清朝道光年间的4亿,最终发展到今天的12亿多;汉族姓氏种类的数目也由西汉初的1800多种,增加到明末的2200多种,再增加到清朝道光年间的2800多种,最终增加到今天的4000余种。从宋朝以来,李、王、张一直为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三大姓同姓人群的历代总人口大约占历代全国总人口的20%。
有关中国姓氏有史可查的记录,主要是秦汉以后的文献。正是在秦汉时期,才奠定了中国姓氏延绵不断稳定传递的基础。姓氏的真正含义是反映父系的血统。在这几千年里,大规模的人群迁移、民族融合和同化的进程与汉族姓氏的进化是同步的,当今汉族姓氏在全国分布特征是这几千年漫长历史进程的结果。
五次民族大融合与姓氏分布
自汉朝以来,汉民族与周边民族发生大规模融合至少有五次,汉姓也发生了五次重大的变革和发展,所经历的时代是汉朝、两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元朝、清朝等。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河南荥阳即皇帝位,建都洛阳,汉朝宣告成立,史称西汉,到公元220年曹丕称魏帝,汉献帝让位,东汉灭亡,两汉历时422年。这时期的汉族所融合的周边民族的数目和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次,是汉族第一次大融合时期。融入汉族的外民族包括北部的匈奴、鲜卑、高句丽等,南部的诸越族、南蛮、交趾等,西北的氐、羌、西域诸国,西南的叟、蜀、巴等族。
这一时期,汉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周边的民族和国家无不向往大汉帝国,因此乐于与汉人通婚和杂居,并很快被汉化,成为汉族。汉民族能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不间断地同化融入其他民族,不断地加强汉民族的凝聚力,这与汉民族继承华夏族的民族协调、民族和亲的政策和推行汉化政策有关。
民族间的通婚,上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炎黄两大部落间世代通婚的时代,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周朝。其他各国贵族之间的和亲通婚已经成为传统的习惯,比如姬姓鲁国与子姓宋国、嬴姓秦国与姬姓晋国的世代通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的各国与周边的西戎、北狄、东夷、南蛮之间都存在这类通婚的现象和习俗。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统一了货币,并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废除分封制等。汉承秦制,不但加强了民族和亲政策,更重要的是推行了汉化政策,规定讲汉语,统一用汉字。这样,不同地区,特别是南北之间不能通话、讲不同方言的汉族就统一在汉文之下,汉字的文化认同对于汉民族的内聚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大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汉字,就没有汉民族”,也就没有中国。以至于到今天,只要是中国人,不管在世界何地,讲何种中国方言,或讲何种外国语言,一看到中国字,特别是中国的姓,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责任编辑:执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