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五千年的姓氏文化,中国人姓氏有遗传密码

2009-07-03 15:1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杨丽琼
把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学联系到一起,作为一门学科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袁义达将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姓氏”及“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的研究上。他的科研成果,成为许多姓氏寻根问祖的可靠依据,人们从中找到了自己姓氏的起源与演变、分布与迁移,甚至血型特征。

姓氏基因里,存在大量生命遗传信息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朗朗上口的《百家姓》从宋初流传至今,在我国广为人知。

实际上,我们的先祖使用姓氏可上溯至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比百家姓的出现要早得多。而把中国人的姓氏与遗传学联系到一起,作为一门学科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的。

中国人的“姓氏”为什么可以同“遗传”“基因”联系到一起?袁义达解释说,人类遗传是通过染色体进行的,在人类的23对染色体中,只有Y染色体是男传男、父传子,是不变的;其他染色体则分别来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断无序稀释,经过很多代后就可能与先祖不一样了。Y染色体除极少数发生突变,过多少代也与先祖的一模一样。中国人一般继承父姓,其传递方式类似人类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姓氏属于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Y染色体上的一个特殊遗传位点。因此,从遗传学角度看,中国人的姓氏是有遗传密码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在“姓氏基因”里,存在着大量异常生动的生命遗传信息。

袁义达同时指出,在中国,“改姓”的情况也是一直存在的,如入赘婚姻、随母姓、避难改姓等等,但在中国人整体中,这些占的比例很低,并不影响原有姓氏在人群中的分布。“而且,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改的姓,通常从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传递,这样‘突变’后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遗传的功能。”

姓氏群体遗传学——遗传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

最早注意到中国人姓氏与遗传有关系的并不是中国人自己,而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瓦利·斯福扎。1985年,中科院遗传所突然收到这位世界著名的群体遗传学家的来信,信中说,你们中国人的姓氏太有意思了,我不知道赵钱孙李是怎么来的,但我知道它们都是父传子传下来的,每一个姓氏都代表一个遗传上的符号,能解决一些遗传学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提出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共同开展中国姓氏与遗传信息的研究。

为推动这项研究的开展,斯福扎教授多次写信给中科院遗传所,还派了一位助手到中国来。袁义达到机场接这位助手,在回遗传所的路上,这位助手就向他发出了到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的邀请。原来,客人在车上听袁义达说,早在山西插队时,自己就曾反复翻阅《康熙字典》,一页页认真查找里面的姓氏,摘录了其中记载的全部2700多个姓,后来又不断留心看报纸上、书上的人名,补充各种没见过的姓;“文革”结束后,袁义达的姓氏搜寻重点转到了《中国人名大字典》、姓氏《溯源》、姓氏《通书》、《宗谱氏系源流》以及地方志、历史地图、民族史志等书籍上,四五千册相关的书把几个书柜装得满满当当。因为这个搜集中国人姓氏的业余爱好,袁义达立即被邀请到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

一年以后,袁义达结束访问学者的工作回国,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随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我国的遗传学研究领域中,从此增加了一个新的分支。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