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氏源流考察,陈氏受姓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周武王克商,求舜后得胡公(名满),以元女太姬配之封于陈,以备三恪。
各种文献的记载没有分别,陈胡公妫满即是陈姓的开国始祖。
由于历史的原因,陈胡公还是田氏和孙氏的祖先,田、孙二氏皆出于陈姓。
当时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逃到齐国,改为田姓,子孙先后任齐国大夫、卿、相,其第九代孙田和为齐国君。秦灭齐,其后裔田儋、田市、田荣、田广、田横、田都都自为齐王。齐王建的弟田假及田建的孙子田安也称齐王。后在楚汉相争中被刘邦所灭,后其子孙皆为田姓。
陈完的第五代孙名书,陈书的儿子名凭,开始改为孙姓。
对于陈胡公葬在陈地何处,历来有些不同的识见,《淮阳县志》说:“陈胡公铁墓在城湖东南隅。”一般认为,胡公墓在淮阳县城西北龙湖旁,因湖水注浸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城东南又有元女冢,是周武王长女胡公之妻太姬之墓。后人有《胡公铁墓》诗云:“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传闻铁墓柳湖中,满目烟光失旧踪。千载暗留悬磐石,一泓冷浸若堂封。”《陈州府志》说,“世传其墓用铁铸成,在濠内,今人谓西北角台下。”
这种说法,可能主要源于宋代文学家苏东坡题《铁墓厄台》序,其中说“旧游陈州……柳湖畔有邱,俗谓铁墓,云陈胡公墓也。城濠水注啮其趾,见有铁锢之”。
关于铁墓之说,是个值得推敲的问题。自古至今,帝王、诸侯陵墓,未发现有“铁冶铸”之墓,而胡公墓却有“铁墓”的俗传又为苏轼亲眼所见,且记录于诗序,不由人不相信。但苏轼所记“铁锢”与《陈州府志》所云“冶铸”有差别。所以有专家认为苏轼所云为亲眼所见,符合实际,经得起推敲。但因为胡公是西周初之人,那时正处在青铜器时期,尚未使用铁器,所以说胡公之棺既不可能“有铁锢之”,更不可能“以铁冶铸”而成。苏轼所记“有铁锢之”是说墓石用铁圈绕锢或用铁锔将其石把锢。因此加固的时间最早也只能是春秋之际,很有可能是在楚第三次灭陈之后,估计胡公墓在楚先后灭陈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其子孙用铁圈或铁锔加固之,后被人称之为“铁墓”。另外,从苏轼的诗序中可知,此墓直至北宋末年还保存着。宋后可能由于水土淤积将“铁墓”淹没于地下,也可能是铁圈或铁锔锈毁不存。
1992年,经过考古发掘,确认陈胡公墓在淮阳龙湖南坛湖畔。陈胡公祠位于淮阳城东南隅,在陈胡公墓附近的小岛三官庙上,与弦歌台东西遥遥相对。
《淮阳县志》名宦祠中,第一个便是陈胡公。按记载,陈胡公祠南北和东西均为43米,为正方形,坐北向南,大殿面阔三间,歇山式,灰瓦砖墙,大殿上悬“陈胡公祠”匾额,左右配享厢房各四间,大殿后为二殿,二殿后为后楼,面阔三间,歇山式,高三层。
据有关文献记载陈胡公祠曾多次修葺。1929年大殿、二殿拆毁,1938年黄水退后,当时淮阳县长苗德篨修复,皆为硬山式。
胡公墓现已被陈姓族人竖碑添坟,整修一新。2009年4月,记者所看到胡公墓园,有着长长的甬道,甬道上立着堪称巍峨的牌坊,其上书写着镏金的“陈胡公陵园”字样。
陈胡公生日是农历十月十五,卒日是农历正月十五。每逢这两个日子,陈氏宗亲都要焚香祭祖,以告慰先祖在天之灵。
(责任编辑:七月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