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五斗米道与道教改革
南北朝时期(420--589),南朝和北朝都对五斗米道进行了重大改革,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进一步扩大了道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形成了与儒、释相鼎立的局面。但所有这些改革都是以五斗米道为基础展开的。
北朝对五斗米道的改革,略早于南朝。北朝的改革是由北魏的寇谦之进行的。
寇谦之(365--448),字辅真,冯翊(陕西大荔)人,生活在十六国后期至北魏初期,这正是少数民族南下建立割据政权的混战年代。他为适应鲜卑拓跋氏统治者和汉族门阀士族的需要,对流行于北方的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造,创立了新天师道,成为北方天师道的首领,实现了道教与封建皇权的结合。
张道陵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提供了宗教滋生的土壤。佛教、道教都空前兴盛。相比之下,道教的发展势头远不如佛教,但也有所传播。如后赵石虎、后秦姚兴统治时,曾爆发过称名“李弘”的农民起义,可以证明在北方一直有天师道组织活动于民间。此外,当时在北方还有许多方士因避乱而隐入山林,招聚徒众,修炼仙术。如十六国道士张忠,字巨和,河北中山人。“永嘉之乱,隐于泰山。恬静寡欲,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前秦时符坚遣使征忠至长安,欲命为“齐尚父”。忠坚辞还山,归途中死于华山下,谥曰“安道先生”。
寇谦之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自称乃东汉上谷昌平著姓寇恂第十三世孙。曹魏初年,寇氏家族迁到关中冯翊,又成为当地的名门大姓。谦之父寇修之在前秦符坚时为东莱太守,其兄寇讚在北魏初曾任南雍州刺史。可见寇家是十六国北朝时残留北方、服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族门阀地主。关中本是汉末大批五斗米道徒从汉中向北迁入的地区,也许寇家受环境影响,成了信奉天师道的世家。据《魏书·释老志》载:“(寇谦之)早好仙道,有绝俗之心;少修张鲁之术,服食饵药,历年无效。”说明他自幼便喜好道教,但作为士族子弟,感兴趣的主要是道教服食成仙的方术。虽然多年服食无效,但据说“幽诚上达”,感动了仙人成公兴下凡,引导他入山修炼。七年之后,成公兴尸解飞升,留下寇谦之继续“守志嵩岳,精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