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起源于太原的张氏谱系(二)

2009-09-25 11:42
来源:崇文堂家谱坊 作者:佚名
到黄帝时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其时石箭镞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张挥在总结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明弓箭,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道光《太原县志》卷二载:“尹公祠在县西门外,祀赵简子之臣尹铎,知县金砺建,岁以六月二十八日祭。”尹公祠是为纪念春秋时人尹铎而修建的。春秋末,晋国出现了智伯、赵、韩、魏、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政”格局。范氏、中行氏与赵简子相互火并时,赵简子招架不住,便从邯郸逃到晋阳,并令其家臣董安于修筑晋阳城。这是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之事,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筑城记载。董安于筑城之后,赵简子又令另一家臣尹铎再次加固。尹铎从实战出发,增筑壁垒,聚积粮食,使晋阳城成为坚固而富裕的堡垒。其时,智伯掌握了晋国的实权,势力最强。智伯恃其强盛,向韩、魏要领地,韩、魏都答应了,又向赵襄子(赵简子之子)要领地,襄子不给,智伯就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襄子退守晋阳,智伯与韩、魏联军,久攻不下,于是便“决水灌城”,围困晋阳城长达一年有余,淹城水面将近城墙之高,晋阳城依然屹立如初。在此危急关头,赵襄子密派张孟谈连夜出城,说服韩宣子、魏桓子,订立赵、韩、魏联合反击智伯同盟。赵襄子杀了智伯守堤官兵,韩、魏响应,活捉智伯,大败智伯军,接着赵、韩、魏三分智伯领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人回顾赵襄子固守晋阳,转败为胜时,无不赞许尹铎固城足食之功,遂将晋阳城称曰尹城,即坚固之意,并建尹公祠,以资纪念。此即晋阳又是被称为尹城之由来。

张姓

明万历《太原府志》卷八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中产蒲、鱼,民人利之。泽广二十里,今为汾水所没,尽为民田。其傍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台骀,早在先秦时代就被神化了。据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左传·昭公元年》记载: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台骀,汾神也。”

传说,台骀为治洪水,南北奔波。他率领民人疏导汾水和洮水时,奋战在灵石山头,日夜施工,挖山不止。终于打开灵石口,将汾水导入黄河,空出了晋阳湖。此即“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这个在山西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之由来。

金天氏即少昊青阳氏。少昊,身号;金天氏,代号也。“大原”即指“太原”。古“大”与“太”通用。大而高平之地谓之太原。这里所说的太原并不是专用地名。正如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所说:“此太原非地名,乃指汾水流域一带高平之地。”《左传》杜注曰:“太原,晋阳也,台骀之所居。”先秦时代的所谓“太原”,就是指台骀居住的高平之地。战国以后,太原才变成特定的地名称谓。太原之得名即出自台骀所居的高平之地。从太原的地形来看,东面是山,西面也是山,汾河自北向南流过,形成了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原,先秦时代称曰“太原”。本世纪50年代,在太原地区陆续发现了彩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背靠着山,面临着水。我们的先人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显然是为了狩猎和取水的便利。现代考古还证明,最早的石箭镞就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和沁水下川遗址中发现的,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