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两个聚族而居村落:溪南镇的外蚁村和东里镇的南畔洲村,另有两个聚居点:东里樟林和澄华镇下窖,也各有十左右户和十多户。樟林蚁氏由南畔洲迁入,澄华下窖由外蚁迁入。现有人口数约6000人。另有部分移居海外,主要侨居泰国和越南。关于姓源,与发源地说法相近,但没有蚁氏是闽族土著的说法。如收蚁光炎之子蚁锦通著的《蚁光炎传》一书在谈及蚁氏家世一章时云:蚁氏祖先原来姓蛾,居闽南地区,为世宦之家。南宋末年,元人入侵,南宋太后携幼主逃入闽粤,福建南部沿海一带人民多随帝室难逃。蛾氏亦自福建莆田县涵江村移至广东,在澄海县上岱美乡安家落户。由于兵荒马乱,怕遭歹人追杀,遂隐其原姓,改蛾为蚁,入潮始祖蚁兴用。很明显,蚁兴田不是本名,是后代各取兴化府和莆田县地名首字以示对祖先的纪念,也让后人知道祖先所来何自。蚁兴田传至第十代蚁位烈,已是明代中期。蚁位烈携三子移居今之东里镇南畔洲。蚁光炎为潮州蚁氏第23代。现在蚁氏多认同这一说法,但也有难以自圆其说之处。如:蛾改蚁是在南逃路上,但未随宋室南逃的莆田同宗,也同样姓蚁,是什么原因?所以此说未能在姓内统一。
那么,如何看待蚁这个全国极罕见姓氏的姓源呢,爱国侨领、原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遇刺后,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和于佑任先生两人为蚁光炎合写墓表。吴撰文,于书丹。表云:“蚁之先,有高节君子,耻事二姓,乃隐遁而托姓微物。如西汉功臣曲成侯虫达,魏平东将军蛾青,为春秋晋大夫蛾析之后,意者亦皆生当乱世,托微物为姓,藉以自晦乎!蚁有明德,其后必有达人……”吴、于二人较偏向蚁由蛾而来,但不作微枝考究,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弘扬民族精神出发来谈姓氏源流。用蛾青、虫达来比况蚁氏和蚁光炎,故用了个“如”字。引古证今,最后落笔在“蚁有明德,其后必有达人!”盛赞蚁光炎的民族气节。
吴、于两人对姓氏研究的方法和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潮汕蚁氏虽然人口不多,但代有名人,除我们所熟知的蚁光炎,原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蚁美厚外,另有一位鲜为人知的蚁传。他是蚁氏旅居越南的第三代,祖籍东里镇南畔洲,蚁传早期参加越南南方民族解放运动,南北越统一后曾出任胡志明市市长。在沉寂了好多年之后,近年复出,担任如我国对外贸易促进会这种性质的机构负责人。
蚁姓起源传说
莆田民间流传着白塘“鲤(李)鱼跳出龙门”之说,意思是受地域等的局限,能跳出白塘的鲤(李),必能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传说往时,白塘有个姓李的迁往涵江,成为财主。娶塘头张氏女为妻。正当李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之时,一场瘟疫过去,只遗下怀孕的李张氏。为了腹中李家的血脉,她顽强地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