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源于姬姓,但出自春秋时期邾国大夫茅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茅夷,全称为茅夷鸿,为春秋晚期邾国大夫。按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茅夷氏,淞大夫茅夷鸿之后。子孙何至以茅夷为氏。”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吴王夫差八年,公元前488年),鲁国军队强行攻入邾国,大肆掠夺后,将邾国君主邾子益(曹益)也虏回鲁国。当年农历7月,邾国派大夫茅夷鸿携带束帛求见当时春秋霸主吴王,上奏道:“鲁国攻邾,邾子益为鲁师所擒,献于毫社,囚于负瑕,邾国都城遭鲁师肆虐。茅氏拜请吴王顾念吴邾结盟之情,出兵相救。”吴王当时未表态,秉持国政的墨鞠、墨虞也不敢决断。但茅夷鸿求告文笔极好:“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王考虑:帮助“昏庸”的邾国虽然不值得,但帮助“弱小”的盟国邾国,却的确可以提升霸主的地位,还能得到“君之私”——“邾赋六百乘”,可以大大满足对外扩张的需要。于是,在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吴王夫差发动了著名的“攻鲁夷之战”,将鲁国打得一败涂地,抢回邾子益还给邾国。茅夷鸿有大功于邾国,晋升上大夫。茅夷鸿的后代孙子名叫何至,他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茅氏,世代相传。
第四源于妫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大夫茅焦,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茅焦,妫姓,是战国末期的齐国人。在茅焦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茅氏、焦氏,世代相传。
二. 分布
茅姓出自姬姓,发源地是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南。周公旦是西周时周文王的儿子,他的第三个儿子名叔,叔受封于茅邑,世称茅叔,茅叔建立了茅国。后来茅国被与其接壤的邹国所灭,茅国的王族子孙就相约以原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就有了茅姓。茅焦是秦始皇时的一个客卿,当时秦皇太后与嫪毐私通,蓄谋作乱,事情败露后,秦始皇把太后打入阳宫,并且下令,凡为此事进谏的人一律处死。茅焦则冒死进谏,晓以利害,秦始皇悔悟了,于是,把太后接回咸阳。后裔迁居到江苏崇明岛,当地还有茅家村。茅姓现今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根据《武林旧事》记载,位于西湖以西的茅家埠,旧时在此居住的大多是茅姓人家,以采茶养蚕为生。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东海郡:汉代设置。一在中国山东省郯城一带;在中国江苏省邱州市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据《世本》记载:“周公第三子茅叔封于茅,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陈留、晋陵。
晋陵郡:又名常州,中国江苏常州市一带。
四.家谱
浙江鄞县茅氏宗谱不分卷,(清)茅德本撰,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台湾。
上海崇明茅氏宗谱不分卷,(清)茅永福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口茅氏五修宗谱八卷,(清)茅奎光、茅应驄等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谷玉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镇江京口草卷茅氏宗谱八卷,(民国)茅乃裕、茅乃济等重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到2009年1月为止,仍然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