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董氏主力一直集中在中原一带,宋元明时期由于北方战火连绵不断,董氏人群不可避免地遭受严重的打击,人口锐减。宋、元、明六百年间,全国人口纯增率为20%,但董氏人口同期为负增长,净减四万之多。其间董氏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北方向东南,重新形成了鲁晋冀、江浙赣南北两大董氏人口聚居区。出现了明朝抗倭名将董邦政(明山东阳信人)、董一元董一奎兄弟(明宣府前卫人,今河北宣化),著名书画家政治家董其昌。
清朝是董氏在东北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族人陆续移居台湾,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弁屯董、朱、柯、越、黄五姓,移住今屏东县恒春镇;乾隆初年(公元1736年),有董显谟筑大肚下堡玉田圳,引水开垦九弱黎庄等等。此后,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名人有清代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
今日董氏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氏总人口的31%,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38%,而冀居住了董氏总人口的10%,为董氏第一大省。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
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西汉朝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东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礼县北部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的东部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北魏时期辖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附近一带。
济阴郡:
汉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一说汉武帝建元三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东汉元帝初元元年癸酉(公元前48年)改为济阴郡,辖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2.堂号
陇西堂:以望立堂。
良史堂:春秋时候,董狐是晋国的史官,他写史求实存真,不怕权势。晋灵公被弑,董狐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 赵盾要求他更改,他却坚持原记录。孔子夸奖他是“良史”。
直笔堂:同良史堂。
四..历史名人
董狐:(生卒年待考),亦称史狐,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氏名人。
董宣:(生卒年待考),字少平,董仲舒五代孙,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著名东汉良吏。汉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強,为民作主,京师震慄,汉光武帝称其为‘强项令’,豪強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董贤:(生卒年待考),字圣卿,云阳人(今陕西淳化),西汉大司马。
董和:(公元?~220年),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著名蜀汉掌军中郎将。他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对董和的高风亮节称赞不移:“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