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士不可不弘毅
陈毅5岁开蒙入学,父亲陈昌礼给他取学名叫世俊,号仲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才智出众的俊杰人物。陈毅从小勤奋好学,记忆力强,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与下棋。在成都德胜乡读高小时十分敬佩苏洵,曾说他“最喜爱读苏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学家苏洵,字明允,为此陈毅曾将"明允"倒过来,一度取名“陈允明”。
陈毅15岁考入成都甲种工业职业学校,18岁赴法勤工俭学。一天,他读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这句话,感触很深。他想,要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同恶势力斗,任重而道远,光有弘(刚强)不够,还须有毅(毅力),坚持始终,于是他改名陈毅,将号“仲弘”与名“毅”有机结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俭学的红榜上即署名“陈毅”。
“桓桓于征”罗荣桓
罗荣桓的父亲罗国理按照族谱的行辈,给他取名慎镇,字雅怀,号宗人,大家都称他“罗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龙旗变成了五色旗。1914年,罗荣桓家斜对过的一个祠堂里,办了一所小学,叫罗氏岳英小学。学校一开学,罗国理便把罗宗人从私塾转学入高小一年级读书。岳英小学第一任校长罗炳文,嫌罗宗人的名字不好听,罗国理便请这位兼教国文的校长另给他起个名字。罗炳文略作沉吟,顺手取一张纸,写了“荣桓”二字,并解释说:“《诗》云:‘桓桓于征’。‘桓桓’者,威武也;‘征’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纪虽小,但长得十分魁梧,现在国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将来讲习武事,建功军旅也未可知。”罗宗人此后就改名为罗荣桓。
“继续向前”徐向前
徐向前,两个哥哥的名字是“银仓”、“银福”,祖母便给他取了个乳名为“银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锦,发财享福,并且把银钱多多积存起来,泽被子孙。
徐向前的父亲是村上学问最大的秀才。他认为作为读书人,名字很重要———应该叫起来好听、顺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给这第六个出生的孩子起了学名、字和号。于是,小“银存”有了上家谱的正名大号———徐象谦(“谦”为《易经》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