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万姓祖先堂 > 百家姓 >

古老姓氏张姓“百忍堂”溯源(二)(2)

2009-09-24 10:52
来源:崇文堂家谱坊 作者:张名艾
二世祖载公(1017—1078),字子厚,号横渠,北宋哲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为人博识耿直,与同时代的著名“大家”范仲淹、程灏、程颐在学术上有较多

二世祖载公(1017—1078),字子厚,号横渠,北宋哲学家、关学学派创始人。为人博识耿直,与同时代的著名“大家”范仲淹、程灏、程颐在学术上有较多交往。宋嘉佑二年(1057)四十一岁中进士,先后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令,为官“亲民善俗、政清如水”。在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时,与王安石论新政不合,称疾归隐,潜心研究儒学、理学,创办“崇寿院”(后名“横渠书院”),热心讲学,著《正蒙》、《易说》、《张子语录》、《张载集》等书,被时人尊称为“世守百忍之训,家垂两铭之风”的关中“士人宗师,一代大儒”,“张氏有声名四海,载公气韵柄千秋”,卒后,被当朝“谥明公、封眉伯、从祀孔子庙庭”,享此殊荣者,历代仅此一人。建于陕西省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横渠书院”、“张迪与子张载、张戬‘三张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旅游风景区。

五世祖宣公(1086—1161),字哲人,宋宣和二年(1120)中进士,授西京国子监教授。靖康元年(1126)金人犯京师,朝议割地求和,宣公等九人上书,极言“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时宰怒欲罪之时”,其岳父(开封尉)范正平,教其辞职归隐。为避祸乱,张宣辞官,携阖家老小到故苏,在阊门内置房产田园安家立户,“训子孙读正当书、做正当人”,“置义田恤邻救荒,以供族需”。“百忍堂”迪公一脉,在苏州繁衍生息,成为当地一大望族。五世祖宣公,是苏州张姓的迁始祖。

十五世祖,讳得林(1332—1403),字荫森,号竹溪,“性情忠厚、幼习诗文,清白家传、精通货殖”。元至正十三年(1353),得林公听从父命,为避“三吴叛乱”,接受客寓张家的(东海新县人)阚鼎指点,知“郁洲深处、云台山下新县,环山临海、景清物富,不亚于晋之桃花源”,父年老多病,执意留守苏州老家,得林公带兄弟姐妹及近亲,随阚公跋山涉水、展转奔波来到云台山下的新县村。他置田园数顷,娶阚鼎女成家。得林公“大启后贤诗书济世,尊族敬友忍孝传家”,经多代繁衍,张姓成为海属地区一大望族。迁始祖得林公享年七十一岁(1403年)卒,原配阚氏享年七十二岁(1405年)卒,后辈在新县村南为他们筑“大茔”、立牌坊,永承纪念。

乾隆二十八年(1763),张氏后代,在得林公“大茔”南的不远处建成“张氏祠堂”,五间主堂“中悬木榜,凡祖宗名讳按谱缮列,某祖某宗某支某派,使子孙一目了然”;其东、西厢各六间是张氏及亲友子孙读书之处,可称得上是云台山地区最早的一所“学堂”,院内植红叶树,还将18世祖景公“红叶园”内的“铁石碌碡”移置祠堂院内,作为镇祠之宝。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