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在东晋时期,张公艺,尚未出世,其家已成为一大望族。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在天保元年(550),亲书“雍睦海宗”金匾,并派东安王前去拜访。据《寿张县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圣谕邵阳公梁子恭携“孝友可师”金匾亲往抚慰,这年张公艺刚满12岁。张公艺的祖父谢世,张公艺的父亲张兴主持家政。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元郎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元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马失前蹄跌入河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边习武,他们忙把李世民救起、扶到家中治疗。当时李世民不便说明自己身份,伤好后就回营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于贞观九年(635)特制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并批资、派尉迟敬德监修当年的那座大石桥,赐名“古贤桥”,张家庄更名“古贤庄”。
麟德二年(665)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师去泰山封禅,归来时,路过寿张县,亲往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叙述了“百忍”的内容和个人心得:“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家;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时赐给绸缎百尺,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牌坊。
张公艺百岁去世,后人为纪念这位“九居世泽,百忍家声”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唐开元盛世以来,“百忍堂”成为张氏宗族中的一个主要堂号。
(责任编辑:堇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