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道教的鼎盛与张天师的地位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隋皇朝建国之初,隋文帝利用道教编造“受命之符”,为他篡夺北周政权制造舆论,故隋文帝对道教加以扶植和崇奉,使道教有所发展。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育,自称“我兴由佛法”,对佛教尤为重视,规定三教的序位是佛教为先,道教次之,儒教为末,佛,道行立的序位是佛先道后,故道教与佛教相比,其发展在隋代较为缓慢。道教对以后的影响较小。
张天师
在唐皇朝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道教的地位处于儒教和佛教之上,居三教之首。道教教主老子不仅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而且先后被册封为“玄元皇帝”,和“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事实上已成为道教的至高神和唐皇朝的护国神,道教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尊崇。李唐皇朝利用老子姓李,攀附为同宗,尊老子为“圣祖”,自称是老子的“圣裔”,以利用老子在历史上的广泛影响来提高唐宗室的社会地位。
张天师
李唐王朝对道教的扶植和崇奉,促成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带来了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宫观,遍及各地。名山都邑的宫观规模,日益弘大,唐高宗曾召第12代天师张恒至京师,问以治国安民之道。对曰:“能无为则天下治矣,上嘉之。”从此,唐高宗便将“清静无为”奉为治国之道,加以推行。这对唐代的繁荣和“开元之治”的出现,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天宝七载(748),唐玄宗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并召见第15代天师张高,命他在京师置坛传箓,颁赐金钱玉帛,免除龙虎山的租税。唐肃宗时,又赐龙虎山香币,并在龙虎山建醮,又赐宸翰以赞祖天师像。唐德宗贞元年间(785--793),又赐金镀银香炉、香合、绯罗金帕及多种器物。会昌元年(841),唐武宗又召见了第20代天师张谌,赐传箓坛门额曰:“真仙观”三个大字,还拟任命张谌官衔,张谌辞归不受。咸通时(860--874),唐懿宗又为第20代天师张谌建金箓大醮,赐金吊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