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张氏与五斗米道的复兴
张道陵
早期道教的两大民间教派:太平道与五斗米道,都是由张氏创立的,因而张氏便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张角创立的太平道乃是农民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随着农民起义的发展壮大,太平道威震朝野。在统治者的残酷镇压下,农民起义失败了,太平道在遭受沉重打击后,逐渐销声匿迹。然而张角和他所创立的太平道组织和领导农民起义的辉煌业迹,却是永垂不朽、令人钦佩的。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经过其孙张鲁雄据汉中近30年,以政教合一的形式,大力推广和不断完善,使之成为经典、醮仪、规戒齐全、组织完备的道教,张鲁归顺曹魏后,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所以后世论及道教创立者,都认为是东汉的张道陵。
曹操
张鲁归降曹操后,曹操对道教采取笼络和取缔相结合的政策。一方面对张鲁家族给予优厚待遇并与张鲁攀为儿女亲家;另方面却又从组织上对道教加以支解。道教祭酒以上的大人物大多被迁往洛阳、邺城定居,巴郡和汉中的一般道徒则被迁徙到关陇、长安、三辅地区。这样就使巴郡和汉中这个五斗米道的大本营,从组织上彻底遭到破坏。蜀汉时期,境内残留的道徒亦都停止了活动。北迁道教祭酒与道徒虽然分别已将五斗米道传播于北方民间,但由于道教之祭酒与一般道徒分割两地,很难有所作为。建安二十一年(216),张鲁死后,其子张富,在曹操的控制下,袭职天师,继续在北方传道。后来张鲁的第四个儿子张盛,辞谢东都尉、散骑侍郎之职,带着祖传印剑到了江西贵溪龙虎山,登坛受箓,传其道法。这样,五斗米道便以龙虎山为中心,在南方迅速传播开来。
张盛在龙虎山传道,大约始于西晋初年。晋惠帝时政局已趋于动乱。宫廷政变、八王之乱、流民起义、五胡兴兵,此起彼伏。至永嘉之世,战火纷飞,四海幅裂,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西晋在中原统治的崩溃,衣冠士族便纷纷随晋室南渡,在江东重建政权,是为东晋,偏安江左。东晋的统治,更加腐朽。从西晋到东晋的150多年间,统治集团在激烈的内哄和相互撕杀中,往往朝不保夕,生死无常。他们对前途的失望、悲观,衍成了崇尚老庄,专务清谈的玄学风气。而早期五斗米道所信奉的经典则大多是从黄老哲学脱胎而来的,其中《老子五千字文》更是道众必读之书。这种思想的接近使得道教在社会上层找到市场而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由此也开始了天师道贵族化的进程。在下层社会,五斗米道极为流行,活动的区域扩至大江南北,并且巴蜀又成为道众的乐园。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逼迫这些道徒又像其先辈一样,用宗教组织群众,开展反压迫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