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西晋时,门阀士族中已有人信奉五斗米道。到东晋时,在门阀士族中出现了很多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据陈寅恪先生统计,当时北方的大士族如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冯翊寇氏、京兆韦氏、天水尹氏,南方侨姓大士族琅琊王氏、高平郗氏、殷川瘐氏、陈郡殷氏、阳夏谢氏、泰山羊氏、谯国桓氏、汝南击氏,晋王室司马氏,次等士族如琅琊孙氏、长乐冯氏,吴姓士族丹阳葛氏、许氏、陶氏、吴兴沈氏、晋陵华氏、会稽孔氏、钱唐杜氏、吴郡顾氏、陆氏、张氏、孙氏(孙吴后裔)等等,这些家族中都有人信奉道教。实际可能还不止此。这么多的门阀士族信道,表明五斗米道在东晋时在向上层的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琅琊王氏家族中的王羲之一门,是东晋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王羲之去官后,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羲之诸子亦信五斗米道,羲之父子诸人皆为书法名家。王羲之为道士写《道德经》、《黄庭经》换取白鹅,为书林韵事。王献之亦写有五斗米道符箓及神咒。与王羲之家世代通婚的高平郗氏也是东晋著名奉道世家。与王、郗二族同为一流侨姓士族,互相通婚的陈郡殷氏、颖川庚氏、阳夏谢氏等家族也奉五斗米道或与道士交往密切。
在今江苏茅山附近的丹阳、晋陵、吴郡一带,居住着一些著名的吴姓士族,如象丹阳葛氏、陶氏、许氏、晋陵华氏、吴郡顾、陆、朱、张及孙吴后裔等等。他们多系吴地士著或晋以前较早南下的士族,彼此通婚,在孙吴时已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西晋灭吴后,对江南士族采取歧视政策,东晋时他们又受侨姓士族压制,在仕途上很不顺利,不少人因而转向宗教中寻求安慰。东晋以后,因受北方南下五斗米道徒,尤其是天师道祭酒魏华存(西晋司徒魏舒之女)的影响,江南士族遂信天师道。在东晋南朝茅山上清派形成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高道,如葛洪、杨羲、许谧、许翙、葛巢甫、陆修静、顾欢、孙游岳、陶弘景等等,大多出自吴姓士族。
综上所述,两晋时期(265--420)五斗米道在北方和南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甚至在门阀士族中也找到了市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这是五斗米道的一个复兴时期。这种局面的形成,同张鲁的儿子张富特别是张盛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堇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