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名人 >

冯友兰: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2)

2009-05-27 11: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交战最激烈的时期之一。生当此时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当学生以后,一直到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斗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纵观冯友兰一生的哲学史研究及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莫不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问题这一中心来展开的。

冯友兰于1919年赴美留学,由于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比较感兴趣,并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从1939年起,他先后出版了《新理学》、《新事论》(1940年)、《新事训》(1940年)、《新原人》(1943年)、《新原道》(1944年)、《新知言》(1946年)。这六部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冯先生将这些著作总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或“贞元六书”,表示其中华民族一定要复兴的坚定信念。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充分展现了冯氏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

冯友兰一生勤勉,著述宏富。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如果说,冯氏前期(抗战以前)的治学旨趣在于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而直可称其为哲学史家的话,那么,他后期(抗战爆发后,尤其是抗战期间)的为学进路则重在以“六经注我”的精神,运用西方新实在论哲学重新诠释、阐发儒家思想,以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之理论基础。这一时期写成的以《新理学》为核心的“贞元六书”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它既是冯氏哲学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他一生治学的最高成就,并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地位,成为一位继往开来,具有国际声誉的一代哲人。

冯友兰主要著作

《中国现代哲学史》、《新世训:生活方法新论》、《贞元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人生哲学》、《中国哲学史论文初集》、《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冯友兰选集》、《中国哲学史》、《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史》、《新原人》、《新原道,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知言》、《新理学》、《人生哲学》、《一种人生观》、《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论孔丘》、《冯友兰经典文存》、《冯友兰自述》、《一种人生观: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学术论著自选集》、《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三松堂哲学文集》、《冯友兰集》等。

(责任编辑:昭君公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