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国学入门 > 国学名人 >

常书鸿:敦煌莫高窟的守护神(4)

2010-07-16 10:04
来源: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1 作者:萧默
1946年秋天,常书鸿返回敦煌,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从四川招来一批新人马,如郭世清、刘缦云、凌春德、范文藻、霍熙亮,在兰州又加上了流浪中的段
1946年秋天,常书鸿返回敦煌,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从四川招来一批新人马,如郭世清、刘缦云、凌春德、范文藻、霍熙亮,在兰州又加上了流浪中的段文杰。1947年到1948年里,研究所又增加了一些新人,有霍熙亮、段文杰、孙儒简和李其琼夫妇、史苇湘和欧阳琳夫妇、李贞伯和万庚育夫妇,还有李承仙。李承仙是学画的,当时也是志愿者之一。1947年秋,常书鸿和李承仙组成了新家庭。
 
研究所的工作逐渐恢复并走上了正轨,除了继续保护工作以外,壁画的临摹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1948年夏秋,常先生带着各专题500多幅临本在南京和上海又举办了一次展览,展览结束,这批临本以彩色画册出版。
 
此时,敦煌艺术研究所又重归教育部,在国民党政府即将覆亡的前夕,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下令将这批临品全部送到台湾“展出”,常书鸿察觉到其中的用意,没有执行。他将所有临本妥善秘藏于上海和杭州,自己带着子女,悄然飞回兰州,回到了敦煌。
 
1949年9月28日,也就是建国前三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敦煌,常书鸿和他的敦煌艺术研究所迎来了新的时期。
 
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和“造反有理”的年代,常书鸿作为研究所的“当权派”,也被无情地打倒、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留所监督劳动,只领取生活费……然而,这位一生中一再遭受命运打击和背叛的艺术家,却再次奇迹般地挺下来了。在熬过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岁月以后,敦煌研究所也坚持住了,一直发展到今天,已拥有约500人的敦煌文物研究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书鸿患老年失忆症已经不轻了。尽管那时他住在北京木樨地高干楼里,享受着部级待遇,还挂着许多头衔,但在人们拜访他时,常书鸿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话题总是:“为什么要我住在这个屋子里?为什么把我弄到北京?为什么不让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还要住我那个土房子!”
 
曾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被常书鸿接纳,来到敦煌研究所的美学家高尔泰劝他:“算了,别回敦煌去了!人生如逆旅,安处是吾乡。已经七十多岁,能放松休息最好……”但常书鸿不这么认为,他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敦煌,就这么糊里糊涂被赶了出来,怎么想都不得安心!”
 
常书鸿晚年在北京的寓所墙上,挂着一幅他临摹的敦煌壁画,是一身十六国时期的飞天,画风苍劲有力,在飞天周围的空地和裱边上有上百位先生的朋友和晚辈的签名,其中有孙儒简、高尔泰和许多熟悉的人名。
 
莫高窟有一座倚崖高楼,称“九层楼”,檐角都挂着铃铎,叫做“铁马”,不管冬夏,白天黑夜,都在微风中摇曳作响,尤其寒冬静夜,清越的铃声穿过林杪,幽远宁静,渲染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历史感,更为难忘。常书鸿听了几十年,现在听不到了,只得在窗前挂出一串铃铛,聊胜于无而已。他写的回忆文章也以《铁马叮咚》为题。常书鸿总以敦煌人自居,从北京给人写信,总是忘不了自称“客寓京华”。
 
1994年6月,常书鸿在北京病逝,时年90岁。按照他的遗愿,常书鸿的骨灰埋葬在了莫高窟。生前,他是敦煌的守护神;去世后,他也永远守护着莫高窟。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