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李行道的《灰阑记》,早在 19 世纪就影响于德国戏剧界。1866年莱比锡出版的克莱因德文译著本《戏剧史》第三卷,其中有《灰阑记》的摘译文和评论介绍。1876 年莱比锡出版了沃·达·丰塞萨(W.de Foncesa)翻译的《灰阑记》德文全译本。20 世纪以来,《灰阑记》还有 克拉邦德(Klabund)的译本(1925 年柏林出版),著名汉学家阿尔弗雷 德·福克(汉名佛尔克)的译本(1927 年莱比锡出版),约·冯·京特 的译本(1953 年斯图加特出版),海因茨·施洛特尔曼(H.Schlotermann) 的译本(1955 年慕尼黑出版)。德国著名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Bredcht1898—1956)曾将《灰阑记》中的包公断案故事进行了改编,题为《高加索灰阑记》。布莱希特十分尊重中国文化艺术传统,《高》剧采用了类似中国戏曲的多场次结构,从而集中展现了布莱希特的戏剧 美学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高》剧 1948 年在美国用英语上演。此剧之德文剧本 1949 年在柏林出版,1955 年又在德国上演。后来此改编本即被译为多种文本,广为流行。1985 年北京青年艺术剧院也上演了这一剧作, 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德国著名翻译家洪涛生(V.Hundhausen 1878—1955)的《西厢记》德文译本 1922 年刊出,在西方世界颇负盛名。上文已提及,德国戏剧界近期正与美国戏剧研究界共同合作翻译出版《西厢记》全译本,这可说是德国和西方学界研究《西厢记》的新进展。
著名汉学家佛尔克(A.Forke,阿·福克,1867—1944)教授曾 将《汉宫秋》、《梧桐雨》等十出元代戏剧全文译出,但他生前却未能 出版。德国当代著名汉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科隆大学教授马丁·吉姆(M.Gimm)将这十出戏的译文进行了整理校订,于 1978 年交由威斯巴登弗兰茨施泰讷出版社出版,全书长达 616 页,列入“中国学丛书之六”。 此书中所附长篇导言,对中国元代戏剧有全面系统的评介,是德国当代学界对元代戏剧的研究新成果。
四、前辈华裔学者对元曲的译介与研究
19 世纪以来,国外华裔学者有关元曲的译著颇多,为中国古典戏曲 的西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中国驻巴黎公使馆总兵衔军事参赞陈季同将军的专著《中国戏剧》,1886 年于法国巴黎出版。法国里昂大学 文学博士徐仲年教授的《中国诗文选》一书,1933 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 店出版(445 页),书中包括《西厢记》、《汉宫秋》、《窦娥冤》、《牡丹亭》等剧作的节译和评论文字。法国里昂中法学院文学博士陈宝吉教 授的博土论文《西厢记》,1934 年于巴黎出版,全书对《西厢记》的渊源、演变及其对明代戏剧的影响等有较全面的论述。熊式一的英文全译 本《西厢记》,1935 年于伦敦出版(280 页)。熊式一的《王宝钏》英 译本,1935 年分别于伦敦和纽约出书,在西方甚负盛名。李尤亚伟的译著《中国与法国古典戏剧:伏尔泰<中国孤儿>与纪君祥<赵氏孤儿>》一 书,1937 年于巴黎出版,此书对 18 世纪法国戏剧所受中国戏剧的影响作 了详尽的论述。朱家健的专著《中国戏剧》,1900 年由巴黎德布律诺夫 出版社出版,书中附有雅科夫勒福速描插图,1922 年转译成英文。陈伊亢的专著《中国戏剧》,有 1948 年伦敦多布森版和 1949 年纽约版。陈世骧教授的论著《中国文学史》、陈绶颐教授的《中国文学史概论》,1961 年于美国出版。柳无忌教授的《中国戏剧史》第二卷《元代》,1975年于美国出版。刘君若的博士论文《中国十三世纪杂剧研究》,1952 年发表于麦迪森威斯康辛大学,列入“威斯康辛大学论文集”。美国著名 的中国文学理论研究家刘若愚教授的专著《伊丽莎白女王时代戏剧与中 国元朝诗体戏剧程式的简明比较》,1955 年由伦敦中国学会出版。美国 华盛顿大学教授杨富森的博士论文《元杂剧中的吕洞宾》,1956 年发表 于华盛顿大学。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中文系李治华教授的法译本《汉宫秋》,1962 年出版于巴黎。
(责任编辑:猪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