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汉字五千年》对中华文明的关怀,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麦天枢:我们有意把汉字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以便使叙述建基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上。说白了,我们想做一部文化纪录片,而不是一部文字专业纪录片。以汉字作为基本线索回观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中华文明树大根深,是一个封闭自足的社会;“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进入“历史虚无主义阶段”,我们的历史被视为纯粹的罪恶和负担。这两个阶段,回观历史的主体都是社会精英阶层。近30年的历史回观有两个特征:首先我们第一次能够以理智和平静的心境看待自身历史;其次,这次历史回观是在国际交往、大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的。
南方周末:《汉字五千年》的核心价值何在?
麦天枢:首先,《汉字五千年》是在大众传媒上以公共文化产品的形式面对我们的历史,这是它最重要的价值。
其二,争取站在中华文化自身的立场上描述中国历史,跳出了“五四运动”以来盛行的两种历史叙述方式——首先是意识形态的方式,这种方式来自西方,它将历史划分为不同发展阶段,强行将中国历史纳入这个框架,无论如何都难免削足适履之痛;其次是西方中心论的历史叙述方式,它没有脱离“发展”和“进步”这个价值判断,没有平衡的、平等的全人类立场。在今天看来,这种叙述方式显然也缺乏对中华历史的尊重。
汉字五千年比几十年简体字的历史重要得多
南方周末:现在有一种巨大的声音,就是向传统寻找自尊、归宿和未来。您怎么看待这个潮流?
麦天枢:我之所以参与《汉字五千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到了这种趋势。历史虚无主义者必将丧失思考和言说的根据——你爱说可以说别的国家,别说中国;你一旦说中国,无论如何,它几千年就是这样过来的。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如果能在春节前夕坐上卫星,看看中国上亿人浩浩荡荡地全国大搬家,就会明白历史和传统是无法虚无的。中国人之所以不计代价和成本地流动,就是为了满足大团圆这样一个情感需求。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每年都在上演,周而复始,从不中断。这就是能够看得到的传统,它充满感情,因而具有力量。
南方周末:回到汉字上,也有好多人提案,回归正体字,或者繁体字,您对这个怎么看?
麦天枢:有恢复的理由。简体字是全球化压迫、效率压迫导致的,为了使更多人口识字而发明的,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但手写时代已经结束了,键盘写作时代来临了,此时繁体和简体在写作上的成本差异不大。简体字与传统有距离,而繁体字与传统直接对接。
不过这不仅仅是观念问题,更是社会效益问题,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文化效益。一定要想清楚,回归繁体字我们将支付多少成本,这是要算账的。第二,还要论证回归繁体的文化收益有多大。
南方周末:您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倾向,支持还是不支持?
麦天枢:我认为,最终要回归繁体字。从台湾、香港的经验来看,繁体字并不影响表达效率和精确性。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比我们三十几年简体字的历史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国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