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出生,27岁移居新加坡的雕塑家陈连山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他多年来致力与创新与传统中国象棋完全不同的“新棋子”,他的良苦用心,是要让这项富中华文化内涵的传统游戏走向世界。
陈连山1953年出生于台湾,27岁移居新加坡。 毕业自台北复兴美术工艺科、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科。 曾任职于新加坡明园,成立连山雕塑室,也曾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美专。陈连山曾为德光岛全民防卫总部、淡滨尼后备军协、教育学院、世界贸易中心海港之苑、国立大学、光明山、大士海军总部、公教中学等公私机构创作景观及人物雕塑,也为新加坡河畔创作两组雕塑。业余时间喜欢参与新加坡的合唱团、平社京剧活动,曾为电台兼职配音。
爱好多种艺术,年轻时从台湾转战新加坡的著名雕刻家陈连山,在本地的艺术界也活跃了28年。他说自己与新加坡雕塑活动一起成长,他到来之前,本地雕塑还处于起步阶段。
陈连山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除了多项都市景观设计和人物雕像,莫过于创新和制作了和传统的中国象棋棋子完全不同的“新棋子”。其用心是:希望这项包含众多中华文化传统的游戏,能够和西方的国际象棋一样,走向各国、走向世界。
谈到象棋,中国象棋的棋子,两阵对圆,分成红、黑两方——红方的“阵势”有帅、车、马、相、士、炮、兵;黑方有将、车、马、象、士、炮、卒。棋盘由9道直线和10道横线交叉组成。棋盘上共有90个交叉点,两方对决时,象棋棋子就摆放和活动在这些交叉点上。还要注意的是,棋盘中间没有划通直线的地方,叫做“楚河汉界”;划有交叉线的地方,称为“九宫”。
一眼看出中西象棋的长处和短处
象棋棋子有32个,每组16个,各分7种,名称和数目如下:红棋子——帅一,车、马、炮、相、士各二,兵5个。黑棋子——将一,车、马、炮、象、士各两个,卒5个。双方即根据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来进行对垒、搏杀。
但,精通雕塑与棋艺的陈连山却想到“创新棋子”,使这门艺术精粹不但好玩,还非常好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因他接受过设计训练,一眼就看出中西象棋的长处和短处。
他回忆说:“小学二年级时已经在学校学习走棋,而台北的棋风很盛,举凡消闲地点和茶楼酒馆,都有人在下象棋,民间也有不少棋社的组织,为台湾各地的棋艺推波助澜、带动风气。也是在棋风炽热的情况下耳濡目染,我在国立艺专读二年级时,已经在校际比赛中,得到第二名。”
可是,也喜欢国际象棋的陈连山很快就发现中西棋术的不同。他说:“和目前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国际象棋相比,中国象棋是好玩得多,好玩得多而不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和不利于推广,原因不外:传统的棋艺是以文字为角色识别,不懂中文,就根本无法下中国棋。试想想看,如果印度和缅甸有很好的棋艺、棋戏,因为华人看不懂上面的文字,只好弃权,那有多可惜!”
三国演义造型象棋
让棋子造型美观而富文化内涵
陈连山是在新加坡时,听到非华人表示因无法理解汉字而无法下中国象棋,想到要使中国棋艺广为非华人所接受,唯有在棋子的形状上下功夫,让棋子经历象形、会意到抽象的过程。
其中一个方法是:把棋子改为立体形式,利用中国印章、印钮的创作手法,把象棋中的“角色”表现在印钮的上方,以方便识别。“角色”是来自他熟悉的京剧人物如帅、士、相、卒、车等,对弈者只要见到棋子的形象就可以下棋,这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法。
为使造型更加美观和富有文化内涵,车是参考自中国旗帜上车轮图案,马头取法自中国兵马俑、炮是新加坡圣淘沙岛上才有的短炮。
三个月构思雕刻后以立体棋参赛
1988年,他把自己设计的“新棋子”投件参加裕廊东市镇理事会的一项创作比赛,那就是在推出后,本国及外地均有报道的一套立体棋,地点是在文礼坊第209座前面的空地,面积是36平方公尺。
整个设计经过三个月构思和雕刻,材料是树脂纤维,20个棋子布置在一个磨石棋盘上,每个棋子高0.8公尺,重3公斤,下棋者必须用双手搬动棋子,棋子的两旁,还有4张观战的靠背长凳,凳子下方是收藏棋子的箱子。
图案来说,是上面一尊京剧人物面谱,下面写着车、马、炮、象、士的字样。其后新加坡的象棋总会在一项全国比赛中,特别让“新象棋”上阵,引起很多人的好奇和围观。
为上网而设计更美更简易的棋子
可是到了1992年,陈连山发现,新棋子虽具有华人的设计风格,却存在“人物角色”难认和混淆的缺点,比如士和相的“形象”雷同。此外因为造型四方的棋子,设计成正背两面,如果是背面,下棋的人可能看不到前面是何许人也,唯一改造的方法,最后还是要辅以文字。这一来,传统象棋还是“打回原形。
陈连山的研究并没中途停下,首先他想到的是:新设计的象棋也许可以去掉人物,棋子的方向可以自由自在,此外参与对弈的棋手也能在棋盘两旁自由走动。
这一次他把主意打在网络上,为了可以上网,他又重新设计了一套造型更加美观,而且更加简易的象棋子,采用的是容易识别的几何图形,现在还未解决的只是尺寸、多产和推广的问题。
为什么选择新加坡
目前来说,除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应该是个传统“棋艺重地”,要在象棋中做出改变,最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台湾。更何况,台湾也已经有人开风气之先,在象棋的游戏及形象上大搞创意。那么,从台湾开始改变,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陈连山说:“2005年时,象棋大师言穆江到新加坡象棋总会授课,在结业礼的座谈会上,我曾问他对立体象棋的看法,当时他说,连中国的象棋大师胡荣华也非常赞同,认为立体象棋,才是大势所趋。”
新加坡人 看珍贵的中国棋谱下棋
陈连山说:“在来新加坡前,我以为自己的棋艺还可以,来了之后,有一天我到所住马林百列组屋楼下,看到有人在走棋,就加入一脚,和我对弈的是一名中学生,万万没有想到,我竟然输给对方。后来我才明白,新加坡人下象棋是看谱来走的,这些珍贵的棋谱大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少有机会看到。新加坡的另一优势还在于,这里有象棋总会,棋艺的发展有传承,脉络是非常分明的。而常常有棋艺高手来新加坡参加比赛或讲学,也很难得。”
还有一点,“华人多的地方反而不容易做出改变,像在中国大陆和台湾,要把多年的游戏形式加以改变,很难,我的所做,也曾被人说成是去除自己的文化。我的用意是,先让更多人学会识别的立体象棋,再让他们进入难度较高的传统象棋。新加坡是个多元民族社会,如果华族以外的人士有心要学中国象棋,推广者就必须先考虑他们看不看得懂的问题。”